骨髓穿刺是一种通过骨髓腔抽取骨髓液或骨组织样本的医疗操作,广泛应用于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诊断及治疗监测等领域。以下是其适用范围的详细介绍:
一、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贫血的病因诊断
缺铁性贫血:骨髓象显示红细胞系增生,但细胞外铁缺乏,铁粒幼细胞减少。
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象可见巨幼红细胞增多,核浆发育不平衡,结合维生素B12或叶酸水平确诊。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象呈“空虚”表现,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如淋巴细胞、浆细胞)比例增高。
溶血性贫血:骨髓象显示红细胞系增生活跃,可见幼红细胞,结合网织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电泳等检查。
白血病与淋巴瘤的分型
急性白血病:骨髓象可见原始细胞≥30%,结合细胞化学染色(如过氧化物酶染色)和免疫分型(如CD34、CD13/14)明确亚型(如ALL、AML)。
慢性白血病:骨髓象显示成熟或幼稚细胞增生,如CML可见各阶段粒细胞增多,伴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淋巴瘤:骨髓穿刺可检测淋巴瘤细胞浸润(如霍奇金淋巴瘤的Reed-Sternberg细胞),辅助分期和治疗决策。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骨髓象显示一系或多系血细胞病态造血(如巨幼样变、环形铁粒幼细胞),结合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
多发性骨髓瘤
骨髓象可见浆细胞比例≥10%(或组织活检证实),结合血清免疫固定电泳检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
二、感染性疾病与寄生虫病的诊断
细菌感染
骨髓培养:对血培养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败血症的患者,骨髓培养阳性率更高(尤其适用于伤寒、布鲁氏菌病等)。
结核感染:骨髓穿刺可检测结核杆菌(如抗酸染色、结核菌培养),辅助诊断骨结核或播散性结核。
病毒感染
EB病毒(EBV):骨髓象可见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结合血清EBV抗体检测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巨细胞病毒(CMV):免疫抑制患者(如器官移植后)可通过骨髓穿刺检测CMV包涵体或PCR检测病毒DNA。
寄生虫病
疟疾:骨髓涂片可检测疟原虫(尤其适用于外周血涂片阴性但临床怀疑疟疾的患者)。
黑热病:骨髓象可见利杜体(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确诊内脏利什曼病。
三、肿瘤性疾病的分期与监测
实体瘤骨髓转移
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骨髓穿刺可检测肿瘤细胞浸润,辅助分期(如M1b期)和治疗方案制定。
神经母细胞瘤:骨髓象可见成簇的神经母细胞,结合尿儿茶酚胺代谢物检测确诊。
治疗反应评估
化疗后骨髓抑制:通过骨髓穿刺评估造血功能恢复情况(如粒细胞系、红细胞系再生)。
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定期骨髓穿刺检测嵌合率,判断供体细胞植入情况。
四、遗传性与代谢性疾病诊断
遗传性贫血
地中海贫血:骨髓象显示红细胞系增生,结合血红蛋白电泳和基因检测确诊。
范可尼贫血:骨髓象可见造血细胞减少,伴染色体断裂试验阳性。
代谢性疾病
戈谢病:骨髓象可见戈谢细胞(胞质呈洋葱皮样层叠结构),结合葡萄糖脑苷脂酶活性检测确诊。
尼曼匹克病:骨髓象可见尼曼匹克细胞(胞质充满泡沫状脂质),结合神经鞘磷脂酶活性检测。
五、其他特殊情况
不明原因发热(FUO)
排除感染、肿瘤和自身免疫病后,骨髓穿刺可检测潜在病原体(如布鲁氏菌、Q热立克次体)或非感染性炎症。
干细胞采集与基因治疗
自体干细胞移植:通过骨髓穿刺采集造血干细胞,经体外扩增后回输患者。
基因编辑治疗:骨髓穿刺获取CD34+造血干细胞,进行体外基因修饰后回输,治疗遗传性疾病(如镰状细胞贫血)。
法医学鉴定
骨髓DNA检测可用于身份识别或亲子鉴定,尤其适用于尸体腐败或外周血DNA降解的情况。
六、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绝对禁忌症
穿刺部位感染或皮肤破损。
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友病、血小板<20×10⁹/L且未纠正)。
生命体征不稳定(如休克、呼吸衰竭)。
相对禁忌症
脊柱畸形或严重骨质疏松(增加穿刺难度)。
妊娠晚期(避免刺激子宫引发早产)。
患者不配合(如精神障碍或儿童未镇静)。
并发症预防
出血:术后局部压迫10-15分钟,血小板减少者延长压迫时间。
感染:严格无菌操作,术后保持穿刺点干燥24小时。
神经损伤:避免反复穿刺同一部位,尤其髂后上棘穿刺时注意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