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使用脑压包的操作流程需严格遵循医疗规范,涵盖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及术后护理三大核心环节,具体步骤如下:
一、术前准备:确保安全与无菌
用物准备
常规消毒治疗盘、腰椎穿刺包(含腰穿针、针套、试管、洞巾、纱布等)、5mL注射器、一次性脑压包(含测压管、试管、无菌手套等)、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麻醉用)、无菌敷料、胶布等。
检查脑压包包装:确认灭菌指示卡变色合格(如从粉色变为棕色),包装无漏气或破损,避免细菌污染。
病人准备
沟通告知:向患者解释穿刺目的(如诊断脑膜炎、测量颅内压)及注意事项,取得配合。
体位调整:协助患者取去枕侧卧位(多为左侧卧),背部紧贴床沿,低头抱膝,使腰部后凸,扩大椎间隙。
术前用药:若为感染性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可术前静滴甘露醇脱水,降低颅内压风险。
二、术中操作:精准执行穿刺与测压
定位与消毒
穿刺点定位:选择第三或第四腰椎间隙(腰椎穿刺常用部位)。
严格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螺旋式消毒皮肤,范围直径≥15cm,铺洞巾确保无菌区域。
局部麻醉
使用5mL注射器抽取盐酸利多卡因,在穿刺点垂直进针,逐层浸润麻醉皮肤、皮下组织及韧带,减轻患者疼痛。
穿刺与测压
穿刺针进入:左手固定皮肤,右手持腰穿针垂直刺入,当有“脱空感”时,提示针尖已进入蛛网膜下腔。
连接测压管:缓慢拔出针芯,协助医师连接脑压表或测压管,观察脑脊液液面波动,读取颅内压数值(正常成人70-180mmH₂O)。
脑脊液采集:若需送检(如细菌培养、生化检查),按无菌操作原则,用试管接取3-5mL脑脊液,立即送检。
特殊操作(如需)
压颈试验:测定脑压后,压迫患者一侧颈静脉10秒,迅速放开,观察压力变化,判断蛛网膜下腔是否阻塞。
三、术后护理:预防并发症与观察恢复
拔针与压迫止血
术毕缓慢拔出穿刺针,穿刺点稍加压止血,覆盖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避免脑脊液漏。
体位与活动指导
去枕平卧:嘱患者至少去枕平卧30分钟,随后可根据自身情况自由体位卧床2-6小时,减少低颅压头痛风险。
活动限制: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或弯腰提重物,防止穿刺点渗血。
观察与记录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密切观察意识、瞳孔、脉搏、呼吸变化,若出现头痛加剧、恶心呕吐、意识模糊等,立即报告医师。
穿刺点检查:保持纱布清洁干燥,观察有无渗血、渗液或红肿,24小时后可去除敷料。
标本处理与送检
若采集脑脊液标本,需标注患者信息及检查项目,及时送至实验室,避免延误诊断。
关键注意事项
无菌原则:整个操作过程需严格遵循无菌规范,降低感染风险。
患者配合:术中保持体位稳定,避免咳嗽、翻身或用力排便,防止颅内压波动影响测压准确性。
设备校准:使用前检查测压管是否通畅,排除气泡干扰,确保读数准确。
并发症预防:术后若出现低颅压头痛,可嘱患者多饮水或静滴生理盐水,促进脑脊液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