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穿包是腹腔穿刺术的核心工具,其规范使用直接关系到操作安全性与患者预后。以下从术前准备、操作过程、术后护理三个阶段,梳理关键细节及注意事项:
一、术前准备:细节决定风险控制
患者评估与沟通
禁忌症排查:
绝对禁忌:严重凝血障碍(INR>1.5、血小板<50×10⁹/L)、肠管扩张/腹壁粘连(超声确认肠管与腹壁间距<1cm)、穿刺部位感染。
相对禁忌:妊娠中晚期(需避开子宫)、精神障碍无法配合者。
知情同意:明确告知操作目的(诊断/治疗)、风险(出血、感染、肠穿孔)及替代方案(如腹腔引流管)。
体位训练:指导患者练习仰卧位或侧卧位,保持腹部松弛,避免术中肌肉紧张增加穿刺难度。
物品准备与核对
腹穿包内容:
基础物品:无菌手套、洞巾、纱布、棉球、镊子、血管钳、注射器(5ml、20ml、50ml)、标本瓶、弯盘。
穿刺针选择:
诊断性穿刺:7-8号细针(减少组织损伤)。
治疗性穿刺:14-16号粗针(提高放液速度)。
局部麻醉药:2%利多卡因(核对有效期及剂量)。
超声设备准备:
实时超声定位穿刺点(避开肠管、血管及膀胱),测量腹水深度及肠管移动度。
无菌探头套包裹超声探头,避免污染穿刺区域。
急救物品:肾上腺素、多巴胺、生理盐水、砂袋(用于术后加压包扎)。
环境与人员准备
操作台面:用含氯消毒剂擦拭,铺无菌治疗巾形成无菌区域。
人员分工:主操作者穿刺,助手固定体位、传递物品及监测生命体征。
光线与温度:室温保持22-25℃,避免患者因寒冷导致肌肉紧张。
二、操作过程:规范与灵活性的平衡
穿刺点定位与消毒
常用部位:
左下腹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麦氏点对侧)。
脐与耻骨联合中点上方1cm、偏左或偏右1-2cm(适用于腹水量较少或肥胖患者)。
动态调整:超声实时监测肠管位置,若肠管靠近穿刺点,需重新定位或采用“Z”形进针法避开肠管。
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消毒范围>15cm,待干后铺洞巾。
局部麻醉与穿刺技巧
麻醉步骤:
皮下注射形成皮丘,垂直进针至腹膜层,逐层回抽无血后注射利多卡因。
麻醉范围覆盖穿刺点周围5cm区域。
进针控制:
成人腹壁厚度约2-3cm,肥胖患者可达4-5cm。
进针时保持负压(用注射器回抽),若突然落空感提示进入腹腔,立即停止进针。
放液管理:
诊断性穿刺≤100ml,治疗性穿刺首次≤1000ml(肝硬化患者≤3000ml/日)。
放液速度≤100ml/分钟,每5分钟监测血压、脉搏,若出现头晕、心悸立即停止放液并平卧补液。
并发症预防
出血控制:
术前纠正凝血功能(INR<1.5,血小板>50×10⁹/L)。
避开腹壁血管,超声引导下选择无血管区穿刺。
感染规避:
戴双层手套(内层无菌,外层检查手套)。
标本分装至3个试管(常规、生化、细胞学检查),避免污染。
肠穿孔规避:
进针角度保持30°-45°,避免垂直进针。
助手用手指固定穿刺点周围皮肤,减少肠管移动。
三、术后护理:细节延续安全
穿刺点处理
加压包扎: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外用透明敷料固定,肥胖或凝血差者用砂袋压迫30分钟。
活动限制:术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或弯腰提重物,防止出血。
患者教育
症状监测: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渗液,若出现发热、腹痛或头晕需立即就医。
饮食调整:术后24小时内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便秘(增加腹压导致出血)。
随访安排:诊断性穿刺患者3-5个工作日后领取病理报告;治疗性穿刺患者预约下次放液时间。
医疗废物处理
锐器管理:穿刺针、注射器针头放入锐器盒,避免针刺伤。
敷料分类:污染纱布、棉球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封装,标注“感染性废物”。
器械清洗:可重复使用器械(如血管钳、镊子)按规范清洗、消毒、灭菌。
四、特殊场景处理:个性化应对挑战
肥胖患者
超声探头频率延长至3.5-5MHz以提高穿透力。
选用15cm以上穿刺针,确保穿透腹壁。
半卧位(30°-45°)利用重力使腹水下沉至穿刺点。
妊娠患者
穿刺点下移至脐与耻骨联合中点上方3-4cm,避开子宫。
超声实时监测穿刺针未进入子宫或胎盘。
每次放液≤500ml,避免诱发早产。
儿童患者
选用4-6号细针(如新生儿用4号针)。
术前30分钟口服水合氯醛(0.5ml/kg)镇静,家属协助固定体位。
放液速度≤50ml/分钟,避免低血压。
总结
腹穿包的使用需贯穿“精准、安全、人文”理念,从术前评估的严谨性到术后护理的延续性,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患者安全。医护人员应通过规范培训、案例复盘及多学科协作,持续优化操作流程,将并发症风险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