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穿包的使用涉及侵入性操作,存在感染、出血、脏器损伤等安全风险。为确保患者安全,需从术前评估、无菌操作、穿刺技巧、术后监测等环节严格把控。以下是具体的安全注意事项:
一、术前评估:排除禁忌,降低基础风险
禁忌症筛查
绝对禁忌:
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小板<50×10⁹/L、INR>1.5):增加出血风险。
肠管扩张或腹壁粘连(超声确认肠管与腹壁间距<1cm):穿刺易损伤肠管。
穿刺部位感染或全身感染未控制:可能引发腹腔感染扩散。
相对禁忌:
妊娠中晚期(需避开子宫)、精神障碍无法配合者、严重腹水伴低蛋白血症(易诱发肝性脑病)。
患者状态评估
生命体征:血压过低(收缩压<90mmHg)、心率过快(>120次/分)可能提示血容量不足,需先纠正再穿刺。
呼吸功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需评估呼吸储备,避免穿刺后腹压骤降引发呼吸衰竭。
过敏史:确认患者对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药)或消毒剂(如碘伏)无过敏史。
辅助检查完善
超声检查:
定位穿刺点,避开肠管、血管及膀胱。
测量腹水深度(<2cm时穿刺成功率低,需谨慎操作)。
凝血功能:术前复查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血常规:血红蛋白<70g/L时需先输血纠正贫血。
二、无菌操作:阻断感染链条
环境准备
操作台面:用含氯消毒剂(如500mg/L)擦拭,铺无菌治疗巾形成无菌区域。
空气消毒:紫外线灯照射30分钟或使用空气净化设备,减少空气中细菌含量。
人员防护
穿戴规范:戴双层手套(内层无菌,外层检查手套)、口罩、帽子,穿无菌手术衣。
手卫生:操作前用七步洗手法洗手,并用快速手消毒剂涂抹双手。
物品管理
腹穿包检查:确认包装完整、无破损,核对有效期及灭菌标识。
超声探头:用无菌探头套包裹,避免污染穿刺区域。
标本容器:分装至3个试管(常规、生化、细胞学检查),避免交叉污染。
皮肤消毒
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消毒直径>15cm,消毒3次,待干后铺洞巾。
顺序:由内向外环形消毒,避免由有菌区向无菌区方向涂抹。
三、穿刺技巧:精准操作,规避损伤
穿刺点定位
常用部位:
左下腹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麦氏点对侧)。
脐与耻骨联合中点上方1cm、偏左或偏右1-2cm(适用于腹水量较少或肥胖患者)。
动态调整:超声实时监测肠管位置,若肠管靠近穿刺点,需重新定位或采用“Z”形进针法避开肠管。
进针控制
角度与深度:
成人腹壁厚度约2-3cm,肥胖患者可达4-5cm。
进针角度保持30°-45°,避免垂直进针(易损伤腹膜后血管)。
负压吸引:进针时保持注射器负压(回抽),若突然落空感提示进入腹腔,立即停止进针。
放液管理
速度控制:
诊断性穿刺≤100ml,治疗性穿刺首次≤1000ml(肝硬化患者≤3000ml/日)。
放液速度≤100ml/分钟,每5分钟监测血压、脉搏。
腹压调节:大量放液时用腹带束紧腹部,防止腹内压骤降引发虚脱或休克。
并发症预防
出血控制:
避开腹壁血管,超声引导下选择无血管区穿刺。
术后加压包扎穿刺点,肥胖或凝血差者用砂袋压迫30分钟。
肠穿孔规避:
助手用手指固定穿刺点周围皮肤,减少肠管移动。
若穿刺过程中患者突感腹痛,需立即停止操作并超声检查。
四、术后监测:及时发现,快速处理
生命体征监测
频率:术后30分钟内每15分钟测血压、脉搏、呼吸,稳定后改为每小时1次,持续2小时。
异常指标:
血压下降>20mmHg或心率增快>20次/分,提示可能出血或休克。
体温>38.5℃伴腹痛,警惕腹腔感染。
穿刺点观察
渗液与出血:
少量渗液可用无菌纱布加压包扎。
若渗液呈血性或量>50ml/h,需重新加压并联系医生。
感染迹象:穿刺点红肿、疼痛、渗脓,需拆线引流并抗生素治疗。
患者教育
症状监测:告知患者若出现头晕、心悸、腹痛、发热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活动限制:术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或弯腰提重物,防止穿刺点出血。
饮食调整: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便秘(增加腹压导致出血)。
五、特殊场景安全要点
肥胖患者
超声探头频率延长至3.5-5MHz以提高穿透力。
选用15cm以上穿刺针,确保穿透腹壁。
半卧位(30°-45°)利用重力使腹水下沉至穿刺点。
妊娠患者
穿刺点下移至脐与耻骨联合中点上方3-4cm,避开子宫。
超声实时监测穿刺针未进入子宫或胎盘。
每次放液≤500ml,避免诱发早产。
儿童患者
选用4-6号细针(如新生儿用4号针)。
术前30分钟口服水合氯醛(0.5ml/kg)镇静,家属协助固定体位。
放液速度≤50ml/分钟,避免低血压。
总结
腹穿包的安全使用需贯穿“评估-准备-操作-监测”全流程,通过严格禁忌症筛查、规范无菌操作、精准穿刺技巧及密切术后监测,可最大限度降低感染、出血、脏器损伤等风险。医护人员应定期接受培训,掌握最新指南(如2023年《腹腔穿刺术专家共识》),并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如肥胖、妊娠、儿童)调整操作策略,确保患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