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腔双囊胃管(三腔二囊管)是用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急救器械,其操作复杂且并发症风险高,使用过程中需严格遵循安全规范,重点注意以下安全问题:
一、操作前准备:严格评估与检查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确诊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且药物止血效果不佳者。
禁忌症:
严重冠心病、高血压或心功能不全(牵引可能导致心律失常或心脏负担加重);
凝血功能障碍或严重血小板减少(增加出血风险);
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囊压迫可能加重呼吸困难);
鼻腔畸形或食管狭窄(影响插管)。
器械与药物准备
器械检查:确认胃管无破损,气囊无漏气(通过注气后观察膨胀情况);
药物准备:
局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用于减轻插管疼痛;
生理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预防患者因高温或呕吐导致脱水);
急救药物(如肾上腺素、多巴胺)以备突发情况。
患者沟通与体位
知情同意: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操作风险(如窒息、黏膜坏死)及夏季注意事项(如避免高温导致出汗过多影响气囊压力);
体位: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床边备吸引器(夏季呕吐物易腐败,需及时清理防止感染)。
二、操作中监测:精准控制与动态评估
插管技巧与深度控制
润滑与插管:胃管前端涂石蜡油,经鼻腔缓慢插入,避免损伤鼻黏膜;
深度确认:插入约50-60cm时抽吸胃液,确认胃管在胃内;
气囊充气:
先充胃囊(150-200mL,压力40-50mmHg),再充食管囊(100-150mL,压力30-40mmHg);
夏季调整:高温可能导致气囊内气体膨胀,需每2小时检查压力,避免过度压迫黏膜。
持续监测与记录
生命体征:每15-30分钟监测血压、心率、呼吸,观察有无胸闷(提示气囊压迫气管);
出血与脱水:记录胃管引流液量及患者尿量(夏季出汗多,尿量减少可能提示脱水);
电解质平衡:定期检测血钠、钾水平(高温导致电解质丢失加速,需及时纠正)。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窒息:保持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
黏膜坏死:每12小时放松气囊10-15分钟,放松期间可经胃管注入少量冰盐水(夏季用冰盐水可收缩血管,增强止血效果);
吸入性肺炎:加强口腔护理,每日2次用氯己定溶液漱口(夏季细菌繁殖快,需严格无菌操作)。
三、特殊情况处理:灵活应对风险
气囊漏气或破裂
判断方法:
听声音:贴近胃管接头处听是否有“嘶嘶”漏气声;
看压力:气囊压力数值持续下降或注射器活塞自动回缩;
查效果:止血效果突然变差,胃管引流液增多。
处理步骤:
立即通知医护人员;
尝试初步排查(如检查接口是否松动);
配合医生处理(重新充气、调整胃管位置或更换胃管)。
患者躁动或误拔管
预防措施:
使用约束带固定患者双手(避免自行拔管);
每日评估胃管固定情况,及时更换固定敷料;
向患者及家属强调胃肠减压的重要性,提高配合度。
高温相关并发症
中暑:若患者出现头晕、恶心、高热,立即移至阴凉处,补充含盐饮料,必要时物理降温;
电解质紊乱:频繁呕吐或腹泻时,检测血钾、钠水平,及时静脉补液。
四、操作后护理:巩固疗效与随访
拔管指征与操作
指征:出血停止24小时以上,气囊放气后无再出血;
夏季调整:拔管前可口服少量温盐水(100mL),润滑胃肠道并补充电解质。
拔管后观察
短期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及呕血、黑便情况;
长期随访:定期复查胃镜,评估静脉曲张程度;
夏季教育:指导患者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如烈日下劳作),防止中暑诱发出血。
患者教育
饮食禁忌:戒烟酒,避免粗糙、辛辣、过冷或过热食物;
生活方式:保持大便通畅(可食用香蕉、蜂蜜润肠),避免用力排便;
夏季防护:穿着宽松透气衣物,使用空调时保持室温26-28℃,避免温差过大刺激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