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饲管作为无法自主进食患者的“生命通道”,其正确使用与时间管理直接影响营养摄入效果与安全性。以下从操作规范、时间把控、日常护理三大维度,结合临床经验与权威指南,为您梳理关键注意事项。
一、操作规范:细节决定成败
插管前准备
患者评估:确认患者无鼻腔畸形、食管狭窄等禁忌症,昏迷患者需抬高床头30°-45°以减少误吸风险。
物品准备:选择合适型号的鼻饲管(成人常用14-18号),润滑胃管前端,准备注射器、营养液、温开水、纱布等。
体位调整:清醒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昏迷患者平卧且头后仰,便于胃管插入。
插管与固定
插入技巧:沿鼻腔缓慢入胃管,至咽喉部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插入长度为“发际至剑突”或“鼻尖至耳垂再至剑突”(约45-55cm)。
确认位置:通过抽吸胃液、注入空气听气过水声、X线检查三步验证胃管在胃内,避免误入气管。
固定方法:用胶布将胃管固定于鼻翼或脸颊,防止脱落,长期使用者可选择系带固定。
灌注流程
冲洗管道:灌注前用20-30ml温开水冲洗胃管,灌注后再次冲洗,防止食物残留堵塞。
食物准备:
温度:38-40℃(接近体温),避免过冷刺激肠道或过热损伤黏膜。
浓度与量:从低浓度、少量开始(首日500ml),逐渐增加至全量(1500-2000ml/日),每次不超过350ml,间隔≥3小时。
质地:固体食物需用粉碎机打成糊状,过滤后注入,避免颗粒堵塞管腔。
速度控制:首日每小时20-50ml,次日增至80-100ml,12-24小时内输注完毕,有条件者使用营养泵精准控制。
拔管与更换
短期使用:普通胃管每周更换1次,硅胶管每月更换1次,末次灌注后拔除,次日清晨从另一侧鼻腔重新插入。
长期使用:夜间拔出胃管,让鼻腔休息,次日更换鼻孔插入,减少黏膜损伤风险。
二、时间管理:精准把控,避免风险
灌注时间
餐次安排:每日4-6次,根据患者作息调整,如早餐6:00、加餐9:00、午餐12:00、加餐15:00、晚餐18:00、睡前21:00。
间隔要求:每次灌注间隔≥3小时,确保胃排空,减少腹胀、呕吐风险。
特殊时间节点
灌注前:回抽胃液观察残留量,若≥100ml需暂停灌注,避免加重胃负担。
灌注后:维持原卧位30分钟,防止食物反流,尤其是昏迷或吞咽困难患者。
夜间管理:长期鼻饲者夜间可暂停灌注,让胃肠道休息,但需确保基础营养需求。
监测与调整
体重与营养指标:每周监测体重、血清白蛋白等指标,动态调整营养液配方与量。
胃肠道反应:观察有无腹泻、便秘、腹胀等症状,及时调整灌注速度、温度或浓度。
三、日常护理:细节呵护,预防并发症
口腔护理
每日清洁:用棉签蘸取生理盐水擦拭口腔,预防真菌感染,尤其是长期使用抗生素者。
义齿管理:有义齿者需取下清洁,避免滋生细菌。
鼻腔护理
保持通畅:每日用棉签清洁鼻腔,去除分泌物,防止胃管压迫导致黏膜破损。
观察症状:若出现鼻黏膜红肿、疼痛或出血,及时调整胃管位置或更换鼻孔。
管道维护
定期冲洗:每4小时用20-30ml温开水冲洗管道,中断灌注或给药前后同样需冲洗。
避免污染:营养液现配现用,灌注容器每日消毒,防止细菌滋生引发肠炎。
心理支持
沟通解释:操作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目的、流程与注意事项,缓解焦虑情绪。
隐私保护:操作时拉上窗帘或使用屏风,尊重患者尊严。
四、常见问题与应对
胃管堵塞
原因:食物颗粒过大、未及时冲洗、药物未研碎。
处理:用20ml注射器抽取温开水反复冲洗,若无效需更换胃管。
腹泻
原因:营养液温度过低、灌注速度过快、抗生素使用导致菌群失调。
处理:调整温度与速度,遵医嘱使用益生菌,严重者暂停鼻饲。
误吸
原因:胃管移位、体位不当、胃潴留过多。
处理:立即停止灌注,头偏向一侧吸出口腔分泌物,必要时就医。
五、案例启示:科学管理提升生活质量
案例1:张先生,脑梗后吞咽困难,使用鼻饲管3个月。通过精准控制灌注速度(首日50ml/h,次日增至80ml/h)与温度(38℃),配合定期口腔护理,未出现并发症,体重稳定恢复。
案例2:李女士,渐冻症患者,长期鼻饲。家属严格遵循“每4小时冲洗管道、每日更换胶布固定、每周监测营养指标”的护理规范,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结语
鼻饲管的使用是技术活,更是耐心与细心的考验。通过规范操作、精准时间管理、细致日常护理,不仅能确保营养有效摄入,更能最大限度降低并发症风险,让患者感受到“隐形守护者”的温暖。转发给需要的人,让科学护理照亮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