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管插入是一项需要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和操作规范的医疗护理技术,主要用于无法自主进食的患者进行鼻饲营养支持或胃肠减压。以下是胃管插入操作的详细步骤:
一、操作前准备
评估患者:
确认患者身份及病情,了解其意识状态、吞咽功能、鼻腔或口腔状况(如有无炎症、溃疡、出血、鼻中隔偏曲等)。
评估患者对胃管插入的耐受性和可能出现的反应,如恶心、呕吐、呛咳等。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胃管插入的目的、过程及可能的不适感,取得其配合。
准备用物:
胃管包:包含胃管(根据患者年龄、体型选择合适规格)、石蜡棉球(用于润滑胃管)、一次性使用薄膜手套(保障操作无菌)。
额外物品:治疗碗(盛放温开水)、注射器(用于抽吸胃液或注入空气)、胶布(固定胃管)、听诊器(确认胃管位置)、弯盘(放置用物)、手电筒(检查鼻腔)、治疗巾(铺于患者颌下)、必要时准备导引钢丝(辅助胃管插入)。
环境准备:
保持操作环境清洁、安静,调节适宜的温度和光线。
必要时用屏风遮挡患者,保护患者隐私。
患者准备: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如半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若患者意识清楚,可配合吞咽动作;若意识不清,需将头向后仰,使下颌贴近胸骨柄,以增大咽喉部通道)。
铺治疗巾于患者颌下,弯盘置于口角旁,以承接分泌物。
二、胃管插入操作步骤
测量胃管长度:
两种常用方法:
从患者鼻尖至耳垂再至剑突的距离。
从患者前额发际至剑突的距离。
标记胃管插入的深度(一般成人约为45-55cm),以便后续操作参考。
润滑胃管:
戴一次性使用薄膜手套,打开胃管包,取出胃管。
使用石蜡棉球润滑胃管前端(约10-15cm),以减少插入时的摩擦力,减轻患者不适。
插入胃管:
经鼻腔插入:
左手托住胃管,右手持胃管前端,沿选定鼻孔(通常选择通气较好的一侧)轻轻插入。
插入至咽喉部时(约10-15cm),嘱患者做吞咽动作(若患者意识清楚),或用手托起患者头部,使下颌贴近胸骨柄(若患者意识不清),顺势将胃管向前推进至预定长度。
插入过程中,如患者出现呛咳、呼吸困难等不适,应立即拔出胃管,休息片刻后重新插入,避免胃管误入气管。
经口腔插入(较少用,适用于鼻腔狭窄或阻塞的患者):
嘱患者张口,用压舌板压住舌头,将胃管沿舌根后方插入至咽喉部,然后嘱患者做吞咽动作,顺势将胃管推进至胃内。
确认胃管位置:
听诊法:
将注射器连接于胃管末端,快速注入少量空气(约5-10ml)。
同时用听诊器在患者胃部(上腹部)听诊,如有气过水声,则表明胃管在胃内。
抽吸法:
用注射器抽吸胃管,如能抽出胃液(呈无色透明或淡黄色,可能混有食物残渣),则表明胃管在胃内。
观察法:
将胃管末端置于盛水的治疗碗中,如无气泡逸出,则表明胃管在胃内(若有气泡,可能胃管在气管内或胃管破损)。
X线检查(必要时):
对于意识不清或无法配合的患者,可通过X线检查确认胃管位置。
固定胃管:
确认胃管在胃内后,用胶布将胃管固定于患者鼻翼或脸颊部,防止胃管移位或脱落。
对于意识不清或躁动不安的患者,可使用约束带适当固定上肢,防止患者自行拔管。
三、操作后处理
整理用物:
撤去治疗巾、弯盘等用物,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整理胃管包,将未使用的物品归位,废弃物按规定处理。
记录:
记录胃管插入的时间、深度、患者反应及胃管位置确认方法。
记录鼻饲或胃肠减压的开始时间、食物或药物的种类、量及患者反应。
观察与护理:
定期观察胃管周围皮肤情况,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压疮或感染。
定期抽吸胃液,观察其颜色、性状和量,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保持胃管通畅,定期用温开水冲洗胃管,防止食物残渣或药液堵塞胃管。
四、注意事项
严格无菌操作:
操作前后洗手,戴手套,避免交叉感染。
胃管、注射器等物品应一次性使用或严格消毒。
动作轻柔:
插入胃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鼻腔、咽喉部或食道黏膜。
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插入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面色、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
如患者出现剧烈呛咳、呼吸困难、发绀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插入并拔出胃管,给予相应处理。
防止胃管移位或脱落:
固定胃管时要牢固可靠,避免胃管因患者活动或咳嗽而移位或脱落。
定期检查胃管位置,确保其在胃内。
特殊患者护理:
对于昏迷、吞咽障碍或意识不清的患者,插入胃管前应去枕平卧,头向后仰,以增大咽喉部通道。
对于食管狭窄或食道静脉曲张的患者,插入胃管时应特别小心,避免损伤食道黏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