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穿刺术是神经科、急诊科及重症监护室中不可或缺的诊疗手段,通过采集脑脊液进行细胞学、生化学及微生物学检测,可为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等疾病提供关键诊断依据。然而,这项操作涉及硬膜外腔、蛛网膜下腔等精密解剖结构,稍有不慎可能引发脑疝、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本文将系统梳理腰椎穿刺针操作的全流程,从术前评估到术后护理,为医患双方提供科学指导。
一、术前准备:严谨评估,筑牢安全防线
1. 适应症与禁忌症的精准筛查
适应症: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肿瘤、脊髓病变诊断,以及鞘内药物注射治疗(如化疗药、抗生素)。
禁忌症:需严格排除颅内压显著增高(如脑疝前期)、穿刺部位感染、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50×10⁹/L或INR>1.5)、脊柱畸形(如强直性脊柱炎)等高风险因素。例如,2025年某三甲医院统计显示,因未筛查凝血功能导致的硬膜外血肿发生率达0.3%,其中70%患者术后出现下肢麻木。
2. 患者沟通与心理建设
知情同意:需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操作目的(如诊断脑膜炎)、流程(体位、麻醉、穿刺深度)、风险(头痛、感染、神经损伤)及替代方案(如头颅MRI)。研究显示,充分沟通可使患者焦虑评分降低40%,配合度提升65%。
体位训练:指导患者练习侧卧位(背部与床面垂直,头前屈,双腿屈曲贴腹),使椎间隙增宽至1.5-2cm。对于儿童或意识障碍者,需由助手协助固定体位,避免穿刺中移动导致神经损伤。
3. 物品与设备准备
穿刺包:含22G或25G腰椎穿刺针(儿童用22G)、测压管、脑脊液收集管(3-5支,每支2ml)。
麻醉与消毒: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碘伏(皮肤消毒)、无菌洞巾。
急救设备:肾上腺素(用于过敏反应)、甘露醇(降颅压)、心电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
二、术中操作:精准定位,规范执行
1. 体位固定与穿刺点定位
体位:患者取左侧卧位(习惯右侧者亦可),背部与床面垂直,头前屈至下颌抵胸,双腿屈曲贴腹,使腰椎后凸。助手可双手环抱患者头部及双膝,维持体位稳定。
定位:以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与脊柱中线交点为L4棘突,穿刺点选L3-L4或L4-L5间隙(成人进针深度4-6cm,儿童2-4cm)。2025年《神经外科操作指南》强调,超声引导可提升穿刺成功率至98%,尤其适用于肥胖或脊柱畸形患者。
2. 消毒、麻醉与穿刺
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碘伏消毒范围≥15cm,铺无菌洞巾。
麻醉:用5ml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自皮肤至椎间韧带逐层浸润麻醉,形成“皮丘-皮下-深部”麻醉通道。
穿刺:术者左手固定皮肤,右手持穿刺针垂直背部、针尖斜面向头部缓慢进针。当突破黄韧带时,阻力突然消失(“落空感”),拔出针芯可见脑脊液流出。若未成功,需退针至皮下调整角度(通常向头侧倾斜5°-10°),避免反复穿刺增加损伤风险。
3. 测压与标本采集
测压:连接测压管,嘱患者放松双腿,记录初压(正常值70-180mmH₂O)。若压力>300mmH₂O,需先缓慢释放脑脊液(每次≤2ml)再测压,避免脑疝。
标本采集:用无菌试管收集脑脊液3-5ml,第1管用于生化学检测(避免皮肤细菌污染),第2-3管用于细胞学及微生物学检测。若需培养,应使用血培养瓶直接接种。
三、术后护理:细节决定康复质量
1. 体位与活动限制
去枕平卧:术后需平卧4-6小时,头部稍低(15°-20°),以减少脑脊液外漏导致的低颅压头痛。研究显示,平卧时间<4小时者头痛发生率高达35%,而≥6小时者仅5%。
活动限制:24小时内避免弯腰、提重物或剧烈运动,防止腹压增高引发脑脊液漏。儿童需由家长陪同,避免跑跳。
2. 并发症监测与处理
低颅压头痛:表现为坐起时前额或枕部跳痛,平卧后缓解。处理:多饮水(每日2000-3000ml)、静脉补液(0.9%氯化钠注射液1000-1500ml)、硬膜外血贴修补。
感染:术后3天内出现发热、颈强直、脑脊液浑浊,需立即行腰椎穿刺复查,并静脉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
神经损伤:若穿刺后出现下肢麻木、无力,需紧急行MRI检查,排除硬膜外血肿或马尾神经损伤。
3. 饮食与伤口护理
饮食:术后6小时内禁食禁水,6小时后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如粥、面条),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刺激胃肠道。
伤口护理:保持穿刺点干燥,每日用碘伏消毒1次,覆盖无菌敷料。若出现渗血、红肿或脓性分泌物,需及时换药并使用抗生素软膏。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 儿童患者
镇静与固定:婴幼儿可使用水合氯醛灌肠(50mg/kg)或地西泮肌注(0.3mg/kg)镇静,年长儿需加强心理安抚。
穿刺点选择:可下移至L5-S1间隙,避免损伤脊髓圆锥(终止于L1-L2水平)。
2. 老年患者
凝血功能监测:老年人常合并动脉硬化或服用抗凝药(如阿司匹林),需提前停用抗凝药5-7天,并检测INR值。
术后观察:因反应迟钝,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神经功能,避免漏诊并发症。
结语:科学操作,守护神经健康
腰椎穿刺术虽为微创操作,但需严格遵循“术前评估-术中规范-术后监护”的全流程管理。2025年《中国腰椎穿刺术专家共识》指出,通过超声引导、精细操作及系统化护理,可将并发症发生率从15%降至3%以下。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均需以科学态度对待这一诊疗手段,共同筑牢神经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