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穿刺包是进行骨髓穿刺、活检等操作的核心医疗工具,其管理需贯穿准备、使用、维护全流程,以确保操作安全、结果准确并延长器械寿命。以下是从准备到维护的全面管理指南:
一、术前准备:确保器械与环境的双重安全
器械检查与组装
完整性验证:
检查穿刺包外包装是否完整、无破损,核对灭菌标识(如化学指示卡变色)及有效期。
确认包内物品齐全:穿刺针(无锈蚀、针尖锋利)、注射器(无漏气)、洞巾、纱布、棉球、利多卡因、抗凝试管等。
功能测试:
旋转穿刺针针芯,确保活动顺畅无卡顿。
测试注射器活塞推拉阻力,避免漏液或抽吸困难。
环境与患者准备
环境消毒:
穿刺室提前30分钟紫外线消毒,操作台面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铺设无菌单,形成无菌操作区域。
患者准备:
核对患者身份、穿刺部位及凝血功能(如INR<1.5、血小板>50×10⁹/L)。
解释操作流程,缓解焦虑,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术中使用:规范操作与风险防控
无菌操作原则
手卫生:操作前按七步洗手法清洁双手,佩戴无菌手套。
消毒流程:
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螺旋式消毒,范围≥15cm,消毒3次。
待消毒液自然干燥后,铺设无菌洞巾,暴露穿刺点。
穿刺技巧与标本采集
定位与麻醉:
髂前上棘穿刺:患者仰卧,穿刺点位于髂前上棘后1-2cm。
胸骨穿刺:患者仰卧,肩部垫枕,穿刺点位于胸骨中线第2肋间。
局部浸润麻醉至骨膜,确保患者无痛感。
穿刺与取样:
持针垂直骨面进针(胸骨穿刺成30-45°角),旋转推进至阻力消失。
抽取骨髓液0.2-0.5ml(避免空气进入),迅速注入抗凝试管并轻摇。
若需活检,更换活检针切割少量组织,避免损伤血管。
并发症应急处理
出血:立即用无菌纱布压迫穿刺点5-10分钟,必要时使用止血药。
气胸(胸骨穿刺):监测呼吸音,若出现呼吸困难,立即行胸片检查并请胸外科会诊。
感染:术后密切观察穿刺点红肿、渗液,及时换药并应用抗生素。
三、术后维护:清洁消毒与器械保养
器械初步处理
分类回收:
一次性物品(如注射器、纱布)按医疗废物处理。
可重复使用器械(如穿刺针、活检针)放入专用回收容器,避免交叉污染。
预清洗:
流动水下冲洗器械表面血渍,使用软毛刷刷洗针槽内残留组织。
避免使用钢丝球或腐蚀性清洁剂,防止损伤器械表面。
深度清洁与消毒
酶洗:将器械浸泡于多酶清洗液中10-15分钟,分解蛋白质残留。
超声清洗:使用超声清洗机(频率40kHz)震荡5-10分钟,去除微小颗粒。
漂洗与干燥:流动纯化水冲洗后,用高压气枪吹干器械内腔及表面。
灭菌与储存
包装:将干燥后的器械用无纺布包裹,放入纸塑袋或硬质容器,标注灭菌日期及有效期。
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134℃、3分钟)或环氧乙烷灭菌(适用于不耐高温器械)。
监测灭菌效果:化学指示卡变色+生物监测(嗜热脂肪杆菌芽孢)。
储存:灭菌包存放于干燥、通风的无菌物品柜,距地面≥20cm,距墙面≥5cm。
四、质量监控与人员培训
定期检查与追溯
器械台账:建立骨穿刺包使用登记表,记录器械编号、灭菌日期、使用患者信息及操作医生。
不良事件上报:若发生器械故障(如针芯断裂)或感染事件,立即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并追溯同批次器械。
人员培训与考核
理论培训:每季度组织骨髓穿刺操作规范、并发症处理及器械维护课程。
技能考核:通过模拟操作考核医生穿刺技巧,确保无菌操作合格率100%。
五、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问题 原因 解决方案
穿刺针堵塞 血凝块或组织残留 预冲洗时使用肝素盐水(100U/ml)冲洗
灭菌失败(化学卡未变色) 包装过紧或灭菌参数错误 重新包装并调整灭菌时间/温度
器械锈蚀 清洗不彻底或储存环境潮湿 加强预清洗,存放时使用干燥剂
穿刺点感染 无菌操作不规范或术后护理不当 强化手卫生培训,术后每日换药至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