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检针类型选择
根据病灶位置、大小及性质,需针对性选择活检针类型:
切割活检针
适用场景:实体性病灶(如周围型肺部占位),需获取完整组织条进行病理诊断。
优势:取样量大,确诊率高(确诊率约94.82%)。
注意事项:针尖有约0.5cm无效区,易损伤周围组织,小肿物活检风险较高;需避免反复穿刺以减少并发症。
同轴定位活检针
适用场景:深部病灶或需多次取样的病例,尤其适合高风险并发症患者。
优势:
减少胸膜穿刺次数,降低气胸发生率(气胸风险低于切割针和抽吸针)。
缩短操作时间,减少辐射暴露。
可用于止血吸引及药物注射。
数据支持:确诊率约93.92%,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抽吸式活检针
适用场景:液性病灶或含液性成分的病变(如囊肿、脓肿),或血管丰富的病灶。
优势:操作安全,并发症少(如气胸、出血风险较低)。
局限性:取样量少,确诊率略低(约89.83%),需经验丰富的病理医师读片。
禁忌: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血管丰富的病灶需谨慎使用。
二、配套附件选择
配套附件可提升操作精准性与安全性:
引导针
作用:为活检针提供稳定通道,避免偏移,尤其适用于深部病灶。
操作技巧:通过CT或超声定位病灶后,将引导针插入病灶旁,再沿引导针通道进针。
取样枪
作用:提供稳定力量,实现快速“扎入-取样-拔出”动作(1-2秒完成)。
优势:减少患者不适感,避免样本挤压或破碎,确保完整性。
标本固定盒
作用:内置10%福尔马林固定液,保持细胞形态,防止样本降解。
操作技巧:取样后立即将样本放入固定盒,避免干燥或变形。
保护套
作用:覆盖针尖,防止意外刺伤和污染。
注意事项:随时检查保护套完整性,确保需时能及时更换。
三、操作技巧与关键步骤
术前准备
影像学评估:通过CT增强扫描明确病灶位置、大小、血供及与周围组织关系,规划安全进针路径(避开血管、支气管、叶间裂等)。
患者准备:
签署知情同意书,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等检查。
训练患者呼吸配合(如屏气),减少呼吸运动对穿刺的影响。
器械准备:根据病灶特点选择活检针及附件,检查器械完整性并消毒。
术中操作
体位选择:根据病灶位置选择仰卧位、侧卧位或俯卧位,确保穿刺路径最短且避开骨骼。
定位与麻醉:
使用体表网格定位皮肤进针点,局部浸润麻醉至壁层胸膜(避免贯穿胸膜引发气胸)。
CT引导下逐步进针,实时调整角度和深度,确保活检针尖端到达病灶中心。
取样技巧:
切割活检针:旋转针头或使用取样枪切割组织,获取足够样本后迅速拔针。
同轴定位活检针:拔出针芯后插入活检针,通过凹槽切割取样,可多次活检。
抽吸式活检针:负压吸引获取细胞或组织碎片,避免反复抽吸以减少损伤。
并发症预防:
气胸:穿刺后立即行全肺CT扫描,观察有无气胸;少量气胸可自行吸收,中量或大量需胸腔闭式引流。
出血:避开血管丰富区域,术后局部压迫止血;大量咯血需使用止血药物或介入治疗。
空气栓塞:避免穿刺针同时刺破支气管和肺静脉,拔针时迅速回插针芯封堵。
术后处理
观察与护理:穿刺后卧床休息2-4小时,监测生命体征及穿刺部位出血情况。
标本处理:将样本放入标本固定盒,及时送病理检查。
并发症随访:定期复查胸部CT,观察有无延迟性并发症(如针道转移、感染等)。
四、特殊情况处理
小病灶或深部病灶:优先选择同轴定位活检针,减少胸膜穿刺次数;使用细针(如20-22G)降低损伤风险。
血管丰富病灶:避免使用切割活检针,选择抽吸式活检针或同轴定位活检针,术中实时监测出血情况。
高风险患者(如凝血功能障碍、肺气肿):术前充分评估风险,术中谨慎操作,术后密切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