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穿刺包从操作到护理的全流程管理需严格遵循无菌原则,确保操作安全与患者舒适,具体可分为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术后护理三大阶段:
一、术前准备:风险评估与物品准备
患者评估
生命体征监测:确认患者体温、血压、心率稳定,无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友病禁忌穿刺)。
心理干预: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操作目的、风险及注意事项,签署知情同意书,缓解焦虑情绪。
穿刺点选择:根据病灶位置选择最佳穿刺点(如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胸骨柄),避开感染灶、瘢痕或硬结。
物品准备
骨穿刺包核心组件:
穿刺针:专用骨髓穿刺针(针头锋利、无钩、无锈),根据需求选择不同规格(如抽吸针或活检针)。
辅助工具:无菌洞巾、消毒棉球/棉签、无菌手套、口罩、注射器(20ml带刻度)、局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
标本容器:无菌试管(含抗凝剂)、载玻片(用于涂片)、骨髓采集管。
急救物品:肾上腺素、止血药、心电监护仪、吸引器等。
环境准备:穿刺室全面消毒,保持清洁干燥,铺设无菌单。
二、术中操作:规范流程与细节控制
体位固定
仰卧位:适用于胸骨或髂前上棘穿刺,肩背部垫薄枕使胸部突出。
侧卧位:适用于髂后上棘穿刺,用沙袋或固定带固定患者,避免移动。
坐位:适用于腰椎棘突穿刺,指导患者放松穿刺侧肢体。
消毒与麻醉
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15cm,由内向外螺旋式擦拭,消毒3次,确保无菌。
局部麻醉:使用利多卡因逐层浸润麻醉至骨膜,询问患者感受,确保麻醉效果。
穿刺与取样
进针技巧:
持针与骨面垂直(胸骨穿刺成30-45°角),左右旋转进针至阻力消失,固定穿刺针。
避免过度进针(胸骨后方为心房和大血管,严防穿通)。
标本采集:
骨髓液:拔出针芯,连接注射器抽取0.2-0.5ml,迅速注入抗凝试管,轻摇防凝固。
骨髓组织:使用活检针切割少量组织,避免损伤周围血管和神经。
涂片制作:将骨髓液均匀涂抹于载玻片,制成5-6张薄片,供病理检查。
并发症预防
出血:穿刺后用无菌棉球按压3-5分钟,必要时使用止血药。
感染:严格无菌操作,术后保持穿刺点清洁干燥。
神经损伤:避免反复穿刺,术中密切监测患者反应。
三、术后护理:观察与康复指导
穿刺点护理
压迫止血: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胶布固定,24小时内避免沾水。
观察指标:定期检查穿刺点有无红肿、渗液或出血,若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等,早期发现感染或出血征象。
倾听患者主诉,如疼痛、呼吸困难等,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疼痛管理
轻度疼痛:口服非处方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
持续疼痛:联系医生评估,必要时使用更强效镇痛药物。
康复指导
活动限制:术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或提重物,防止穿刺点裂开。
饮食建议: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促进恢复。
随访安排:术后1周或按医嘱复查,评估恢复情况并讨论治疗计划。
医疗记录
详细记录术中生命体征、穿刺点情况及处理措施,确保医疗文书完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