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华星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官网!

江苏省华星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

188-5252-6767

产品中心

PRODUCT

全国服务热线

188-5252-6767

输注泵使用不当的3大风险:空气栓塞、药物外渗如何预防?

发布时间:2025-09-24


一、空气栓塞:隐形“杀手”的预防三重防线

空气栓塞是输注泵使用中最凶险的并发症之一。当空气进入血管并阻塞肺动脉或冠状动脉时,患者可能在数分钟内出现休克甚至死亡。其预防需从操作规范、设备维护与患者监护三方面构建防线:

 

1. 操作前:严格排空与检查

排尽空气:连接输液管路前,需将输液袋倒置,轻挤茂菲氏滴管至液体充满管路,避免残留气泡。例如,化疗药物输注时,即使微量空气也可能因药物高渗性加速气泡扩散,增加栓塞风险。

设备适配性:选择与输液泵匹配的专用泵管。非专用泵管可能因弹性差异导致流速误差,甚至引发管路破裂。某三甲医院曾因使用非配套泵管,导致输液泵实际流速比设定值快3倍,引发患者药物过量反应。

连接紧密性:确保管路各接口旋紧,避免因压力变化导致漏气。中心静脉置管时,需使用无菌透明敷料固定导管,减少导管移位风险。

2. 操作中:动态监测与应急处理

实时观察:输液过程中每15-30分钟检查管路是否通畅,尤其关注茂菲氏滴管内液面是否随呼吸波动。若液面静止,可能提示管路受压或堵塞。

报警响应:熟悉输液泵的空气报警、阻塞报警等功能。例如,某品牌输液泵的空气传感器可检测0.01ml空气,但若传感器失灵,需依赖护士巡查发现。

体位管理:对接受长时间输液的患者,建议采取左侧卧位。此体位可使心脏处于高位,即使少量空气进入,也易聚集在右心房,减少肺动脉栓塞风险。

3. 操作后:设备维护与记录

定期校准:每季度由设备科对输液泵进行流速校准,确保误差≤±5%。某医院曾因输液泵流速偏快,导致患者输注去甲肾上腺素时血压骤升,引发脑出血。

完整记录:详细记录输液泵型号、泵管批次、流速设置及患者反应。例如,某肿瘤科通过分析记录发现,使用某批次泵管时外渗发生率升高,及时更换后风险降低80%

二、药物外渗:从“被动处理”到“主动防御”

药物外渗是输注泵另一常见风险,尤其在使用高渗、刺激性药物(如化疗药、甘露醇)时,可能引发局部组织坏死甚至功能障碍。预防需贯穿穿刺前评估、穿刺中操作与穿刺后监护全流程:

 

1. 穿刺前:血管选择与患者教育

血管评估:优先选择粗直、弹性好的前臂静脉,避开关节、疤痕或静脉瓣。对长期输液患者,可采用血管超声引导穿刺,提高成功率。例如,某儿科病房通过超声引导将化疗药物外渗率从12%降至2%

患者告知: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外渗风险,强调勿自行调节输液泵参数或移动肢体。某医院通过发放图文手册,使患者主动报告不适的比例提升60%

2. 穿刺中:技术优化与固定规范

导管选择:根据药物性质选择合适导管。例如,输注多巴胺时优先使用中心静脉导管(CVC),避免外周静脉炎;输注普通抗生素时可选24G留置针,减少血管损伤。

固定方法:采用U型”或“S型”盘绕导管,避免牵拉。某研究显示,使用透明敷料固定留置针可使外渗风险降低40%

3. 穿刺后:严密监护与早期干预

巡视制度:每1小时检查穿刺点及周围皮肤,观察有无红肿、疼痛或渗液。对意识障碍患者,需增加巡视频率至每30分钟一次。

早期识别:掌握外渗“黄金30分钟”原则。若发现患者主诉疼痛或穿刺点肿胀,立即停止输液并回抽残液。例如,某医院通过培训护士识别外渗早期迹象,使严重坏死病例减少75%

处理措施:根据药物性质采取针对性处理。

化疗药外渗:局部注射透明质酸酶溶解药物,外敷地塞米松软膏减轻炎症;

高渗液外渗:使用50%硫酸镁湿敷,促进液体吸收;

血管活性药外渗:局部注射酚妥拉明拮抗血管收缩,避免组织缺血。

三、案例启示:从“经验医疗”到“精准预防”

某三甲医院曾因输液泵使用不当引发多起并发症,后通过以下措施实现风险归零:

 

制定SOP:将排空气、血管选择、巡视频率等关键步骤写入操作规范,要求护士签字确认;

引入智能泵:更换具备滴速探测器、自动排空气功能的输液泵,减少人为失误;

开展情景模拟培训:通过模拟空气栓塞、外渗等场景,提升护士应急处理能力。

结语:安全输注,从细节开始

输注泵的精准性需以规范操作为前提。空气栓塞与药物外渗的预防,不仅依赖先进设备,更需医护人员将每个细节做到极致——从排尽一滴空气到选择一根合适的血管,从每15分钟的巡视到对外渗迹象的敏锐捕捉。正如某护理专家所言:“输注安全没有‘差不多’,只有‘零差错’。”唯有如此,才能让输注泵真正成为患者生命的“守护者”,而非风险的“制造者”。

输注泵.jpg

X江苏省华星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huaxingplh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