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穿刺包使用后的维护流程需兼顾清洁消毒、灭菌处理及器械管理,以确保下次使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具体可分为术后处理、深度清洁、灭菌处理、储存管理四大步骤:
一、术后初步处理:分类回收与预清洗
分类回收
一次性物品:如注射器、纱布、棉球等,需按医疗废物分类处理,放入专用锐器盒或黄色垃圾袋,避免交叉污染。
可重复使用器械:如穿刺针、活检针、镊子等,需立即放入专用回收容器,防止丢失或损坏。
预清洗
流动水冲洗:在操作现场用流动水初步冲洗器械表面血渍,避免血迹干燥后难以清除。
软毛刷刷洗:使用软毛刷(如牙刷)轻刷针槽、针柄等隐蔽部位,去除残留组织或血凝块。
避免腐蚀:禁止使用钢丝球或含氯消毒剂直接擦洗,防止器械表面损伤或锈蚀。
二、深度清洁与消毒:酶洗+超声+漂洗
酶洗
将器械浸泡于多酶清洗液(如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中10-15分钟,分解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降低后续清洗难度。
超声清洗
使用超声清洗机(频率40kHz)震荡5-10分钟,通过空化效应去除器械微小缝隙中的残留物,尤其适用于穿刺针内腔清洁。
漂洗与干燥
流动纯化水冲洗:彻底去除酶液和残留物。
高压气枪干燥:吹干器械内腔及表面水分,防止锈蚀。
三、灭菌处理:高压蒸汽或环氧乙烷
包装
将干燥后的器械用无纺布包裹,放入纸塑袋或硬质容器,标注灭菌日期及有效期。
灭菌方法选择
高压蒸汽灭菌:适用于耐高温器械(如穿刺针),参数为134℃、3分钟,可杀灭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
环氧乙烷灭菌:适用于不耐高温器械(如部分活检针),需在专用灭菌室进行,灭菌周期6-12小时。
效果监测
化学指示卡:包内放置化学指示卡,变色表示灭菌有效。
生物监测:每月进行嗜热脂肪杆菌芽孢生物监测,确保灭菌质量。
四、储存与管理:防潮防尘与追溯
储存环境
灭菌包存放于干燥、通风的无菌物品柜,距地面≥20cm,距墙面≥5cm,避免潮湿或灰尘污染。
有效期管理
根据灭菌方式标注有效期(高压蒸汽灭菌包通常为6个月),过期需重新灭菌。
追溯系统
建立器械使用登记表,记录器械编号、灭菌日期、使用患者信息及操作医生,便于质量追溯。
关键注意事项
避免二次污染:清洁与灭菌过程需严格分区(如清洁区、污染区、无菌区),操作人员需佩戴手套、口罩。
器械检查:灭菌前检查器械完整性(如针尖锋利度、针套灵活性),损坏器械需及时更换。
应急处理:若术中发现器械污染(如接触非无菌区域),需立即更换并重新灭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