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腔双囊胃管术后护理与观察是确保治疗效果、预防并发症的关键环节,具体内容涵盖体位管理、气囊压力监测、引流液观察、并发症预防、口腔与鼻腔护理以及心理支持等方面,以下是详细介绍:
一、体位管理
保持正确体位:术后患者应保持仰卧位,头偏向一侧,这样有助于口腔和鼻腔分泌物的自然流出,防止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
定期翻身:协助患者定期翻身,避免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预防压疮的发生。
二、气囊压力监测
定期检查气囊压力:每2-3小时检查一次胃气囊和食管气囊的压力,确保胃气囊压力维持在50-60mmHg,食管气囊压力维持在30-40mmHg。压力过低可能导致止血效果不佳,压力过高则可能损伤黏膜。
记录充气时间:在管体上明确标记气囊的充气时间,以便定时放气,防止局部黏膜因长时间受压而发生坏死。
调整牵引力度:通过滑轮装置用0.5kg重物牵引胃管,保持牵引角度在40°-60°之间,确保气囊对出血部位的均匀压迫。
三、引流液观察
定期抽吸胃内容物:使用注射器定期抽吸胃管内的胃液,观察其颜色、性质和量。
颜色:正常胃液应为无色或淡黄色浑浊液体。若抽出鲜红色血液,提示可能仍有活动性出血,需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性质:注意胃液是否粘稠、有无食物残渣或血块。
量:记录24小时胃液引流量,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观察出血情况: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呕血、黑便等出血症状,以及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的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再出血。
四、并发症预防
预防吸入性肺炎:
保持患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和鼻腔分泌物。
对于意识不清或咳嗽反射减弱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吸痰器辅助排痰。
预防黏膜损伤:
定期放气:每8-12小时放气食管气囊15-30分钟,每12-24小时放气胃气囊15-30分钟。放气前口服液体石蜡15-20ml,以润滑黏膜,减少摩擦。
观察局部情况:放气后检查鼻腔、咽部及食管黏膜有无溃疡、出血或水肿,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预防压疮:
定期翻身,避免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
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污染的床单和衣物。
五、口腔与鼻腔护理
口腔护理:每日进行口腔护理2次,使用生理盐水或口腔护理液清洁口腔,去除食物残渣和细菌,预防口腔感染。
鼻腔护理:
每日滴注液体石蜡2次,保持鼻腔湿润,防止干燥出血。
观察鼻腔有无分泌物、出血或肿胀,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避免用力擤鼻或挖鼻,防止损伤鼻腔黏膜。
六、心理支持与健康教育
心理支持:术后患者可能因病情严重、治疗过程痛苦而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需求,给予安慰和鼓励,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三腔双囊胃管的作用、术后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提高其认知度和配合度。
指导患者正确咳嗽、打喷嚏的方法,避免用力过猛导致气囊移位或出血。
告知患者拔管后的饮食注意事项,如从清流食(如米汤)逐渐过渡到低渣饮食,避免粗糙、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