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包(一次性使用全麻包)是全身麻醉手术中建立人工气道、维持呼吸循环的核心器械。其标准化使用流程与严格注意事项直接关系到患者安全与手术成功率。以下从操作步骤、设备检查、并发症预防三个维度展开详细说明。
一、全麻包使用核心步骤
术前准备与设备检查
包装完整性验证:使用前需确认全麻包外包装无破损、漏气,内含物品清单与实物一致(如气管插管、吸痰管、喉镜片、橡胶手套等)。若包装损坏,需立即更换,避免交叉感染风险。
麻醉机性能测试:
检查氧气源、降压装置、流量表灵敏度,确保氧浓度可调。
验证吸入/呼出活瓣启闭同步性,避免呼吸阻力增加。
测试碱石灰罐效能:连续使用8小时后需更换,防止二氧化碳吸收不全导致高碳酸血症。
气管插管型号匹配:根据患者年龄、体重选择插管规格(成人常用6.0#-7.5#,儿童3.0#-5.0#),并预装导引丝备用。
麻醉诱导与气道建立
静脉通路建立:常规静注丙泊酚(2mg/kg)或依托咪酯(0.3mg/kg)诱导麻醉,待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操作。
喉镜暴露声门:左手持喉镜沿舌右侧进入,挑起会厌暴露声门,动作需轻柔(避免舌根出血或牙齿脱落)。
气管插管置入:右手持插管经声门裂送入气管,深度为门齿至气管中段距离(成人约22cm±2cm),确认双侧胸廓起伏对称后固定插管。
套囊充气压力控制:使用套囊充气器将压力维持在20-30cmH₂O(过高导致气管黏膜缺血,过低引发漏气),每2小时复测一次。
呼吸机连接与参数设置
模式选择:根据患者情况选用容量控制通气(VCV)或压力控制通气(PCV),潮气量6-8ml/kg,呼吸频率12-16次/分。
气道压监测:峰值压力需<30cmH₂O,若持续升高提示插管过深、分泌物堵塞或支气管痉挛,需立即处理。
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维持EtCO₂在35-45mmHg,异常升高可能提示通气不足或恶性高热早期表现。
术中管理与并发症预防
分泌物吸引:每30分钟通过吸痰管清理气道分泌物,吸引压力<150mmHg,避免负压过大损伤黏膜。
体位调整:头高位(30°-45°)可减少胃内容物反流风险,肩部垫高10cm有助于颈部伸展,优化插管条件。
体温维护:使用加温毯维持核心体温>36℃,低温会导致药物代谢延迟、凝血功能障碍。
二、关键注意事项
禁忌症与风险评估
绝对禁忌:喉头水肿、急性呼吸道梗阻、严重颈椎损伤(插管可能加重脊髓损伤)。
相对禁忌:饱胃患者(需快速顺序诱导,预防反流误吸)、困难气道(备选喉罩或纤支镜引导)。
高风险人群:肥胖患者(BMI>30kg/m²)需延长吸氧时间,孕妇避免使用丙泊酚(可能通过胎盘)。
操作规范与误差控制
插管深度误差:成人插管过深(>25cm)可能进入右主支气管,导致左肺塌陷;过浅(<20cm)易脱出。需通过胸片或纤支镜确认位置。
套囊压力超标:压力>30cmH₂O持续30分钟即可导致气管黏膜缺血,需使用压力表定期校准。
呼吸机参数失误:潮气量设置过大(>10ml/kg)可能引发气压伤,过小(<4ml/kg)导致低通气。
术后拔管与恢复管理
拔管指征:自主呼吸恢复(潮气量>5ml/kg)、吞咽反射存在、血氧饱和度>95%(吸空气)。
拔管后监测:观察2小时,重点排查喉头水肿(声音嘶哑、三凹征)、误吸(咳嗽、血氧下降)。
疼痛管理:拔管后立即评估疼痛评分(NRS 0-10分),≥4分需给予芬太尼(0.5μg/kg)或帕瑞昔布(40mg)镇痛。
三、典型并发症处理
喉痉挛: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胸骨上窝凹陷,立即停止刺激,纯氧通气,必要时静注琥珀胆碱(1mg/kg)快速解除痉挛。
支气管痉挛:听诊闻及哮鸣音,SpO₂下降,处理包括加深麻醉、静注沙丁胺醇(2.5mg)或肾上腺素(1μg/kg)。
恶性高热:罕见但致命,表现为体温骤升(>41℃)、肌强直、代谢性酸中毒,需立即停用挥发性麻醉药,静注丹曲林(2.5mg/kg)并启动体外循环降温。
四、数据支持与指南依据
插管成功率:规范操作下首次插管成功率>95%(《中国麻醉学指南》2023版)。
并发症发生率:喉痉挛0.5%-1%,支气管痉挛0.2%-0.5%,恶性高热<1/10万例(《麻醉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设备故障率:全麻包组件缺陷率<0.1%(国家药监局2024年抽检数据)。
结语
全麻包的使用是集技术、判断与应急能力于一体的复杂过程。医护人员需通过模拟训练掌握核心技能,定期参与并发症处理演练,同时严格遵循《一次性使用全麻包行业标准》(YY/T 0984-2023)及医院SOP,确保每一例麻醉安全可追溯。患者及家属亦需了解术前禁食(成人8小时、儿童6小时)、过敏史告知等配合要点,共同构建手术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