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麻包使用步骤
术前准备与设备检查
全麻包完整性验证:检查包装是否密封无破损,确认内含物品(如气管插管、吸痰管、喉镜片、橡胶手套等)与清单一致。若包装损坏,需立即更换以避免交叉感染。
麻醉机性能测试:
验证氧气源、降压装置及流量表灵敏度,确保氧浓度可调。
检查吸入/呼出活瓣启闭同步性,避免呼吸阻力增加。
测试碱石灰罐效能:连续使用8小时后需更换,防止二氧化碳吸收不全导致高碳酸血症。
气管插管选择:根据患者年龄、体重选择规格(成人常用6.0#-7.5#,儿童3.0#-5.0#),并预装导引丝备用。
患者评估:评估患者身体状况、麻醉需求及手术类型,制定个性化麻醉方案。
麻醉诱导与气道建立
静脉通路建立:静注丙泊酚(2mg/kg)或依托咪酯(0.3mg/kg)诱导麻醉,待睫毛反射消失后操作。
喉镜暴露声门:左手持喉镜沿舌右侧进入,挑起会厌暴露声门,动作轻柔以避免舌根出血或牙齿脱落。
气管插管置入:右手持插管经声门裂送入气管,深度为门齿至气管中段距离(成人约22cm±2cm),确认双侧胸廓起伏对称后固定插管。
套囊充气压力控制:使用套囊充气器将压力维持在20-30cmH₂O,每2小时复测一次,避免过高(导致气管黏膜缺血)或过低(引发漏气)。
呼吸机连接与参数设置
呼吸机连接:将呼吸机与全麻包紧密连接,确保无漏气。
模式选择:根据患者情况选用容量控制通气(VCV)或压力控制通气(PCV),潮气量6-8ml/kg,呼吸频率12-16次/分。
气道压监测:峰值压力需<30cmH₂O,若持续升高提示插管过深、分泌物堵塞或支气管痉挛,需立即处理。
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维持EtCO₂在35-45mmHg,异常升高可能提示通气不足或恶性高热早期表现。
术中管理与并发症预防
分泌物吸引:每30分钟通过吸痰管清理气道分泌物,吸引压力<150mmHg,避免负压过大损伤黏膜。
体位调整:头高位(30°-45°)减少胃内容物反流风险,肩部垫高10cm优化插管条件。
体温维护:使用加温毯维持核心体温>36℃,低温会导致药物代谢延迟、凝血功能障碍。
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评估意识状态和疼痛程度。
二、全麻包使用注意事项
术前准备要求
禁食禁水:成人术前禁食8小时、禁水4小时,防止术中反流误吸。
病史告知:患者需如实告知医生病史、过敏史、用药情况,以便制定个性化麻醉方案。
禁止化妆与佩戴首饰:避免影响手术操作或导致感染。
术前用药:根据医嘱服用术前药物,如镇静剂或抗酸药。
术中操作规范
插管深度控制:成人插管过深(>25cm)可能进入右主支气管导致左肺塌陷,过浅(<20cm)易脱出,需通过胸片或纤支镜确认位置。
套囊压力管理:压力>30cmH₂O持续30分钟即可导致气管黏膜缺血,需定期校准。
呼吸机参数设置:潮气量过大(>10ml/kg)可能引发气压伤,过小(<4ml/kg)导致低通气。
药物剂量控制:注射麻醉药物时需严格控制剂量和速度,避免过量或过快导致呼吸抑制。
术后恢复与监护
体位与呼吸道管理:术后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
生命体征监测:密切观察呼吸、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评估意识状态和疼痛程度。
饮食与活动指导:术后24小时内避免驾驶或操作机械,饮食从流质逐渐过渡到正常,遵医嘱进行伤口护理。
疼痛管理:根据疼痛评分(NRS 0-10分)给予镇痛药物,≥4分需处理。
特殊情况应对
喉痉挛处理: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需立即停止刺激、纯氧通气,必要时静注琥珀胆碱(1mg/kg)解除痉挛。
支气管痉挛处理:听诊闻及哮鸣音、SpO₂下降时,需加深麻醉并静注沙丁胺醇(2.5mg)或肾上腺素(1μg/kg)。
恶性高热应急:罕见但致命,表现为体温骤升(>41℃)、肌强直,需立即停用挥发性麻醉药、静注丹曲林(2.5mg/kg)并启动体外循环降温。
苏醒延迟处理:若患者术后未按时苏醒,需检查麻醉药物残留、电解质紊乱或脑缺氧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