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胸穿包的构造解析
胸穿包是胸腔穿刺术的“移动工具箱”,其内部配置经过临床需求优化,确保操作安全高效。典型胸穿包包含以下核心组件:
穿刺核心工具
穿刺针:采用医用不锈钢制成,针尖为“斜面锐头”设计,减少组织损伤。成人大量积液引流常用18-20G粗针,儿童或少量积液则用21-22G细针。针管尾部带三通开关,可控制液体流向,避免空气进入胸腔。
注射器:配备20ml(试穿)和50ml(大量抽取)两种规格。针筒刻度清晰,活塞密封性强,防止漏液或空气进入。
导丝:0.8-1.0mm规格,用于引导引流管置入胸腔,避免直接穿刺时方向偏差损伤肺组织。
引流辅助组件
引流管:医用级硅胶或PVC材质,柔软且具弹性,长度50-60cm。一端带侧孔,增加积液吸入面积;另一端连接引流袋,尾部螺旋接口确保密封。
引流袋:透明塑料材质,容量500-1000ml,带防反流装置(单向阀门)和排液口。挂绳或粘贴片设计便于固定。
固定贴:包括导管固定贴(固定引流管)和皮肤保护贴(减少黏胶刺激),黏胶强度适中,易撕下不伤皮肤。
无菌防护用品
无菌手套:一次性灭菌橡胶手套,独立密封包装,尺码适配多数医护人员。
洞巾:60cm×60cm方形无菌纱布,中央带5-6cm圆孔,覆盖穿刺部位形成局部无菌区。边缘固定胶带防止移位。
无菌纱布:4-6块8cm×10cm纱布,用于穿刺前后清洁和压迫止血。
消毒护理材料
碘伏棉球:独立包装,0.5%聚维酮碘溶液,螺旋式擦拭消毒,直径≥15cm。
生理盐水:10ml单支包装,用于冲洗注射器或清洁穿刺点。
医用胶带:纸质或无纺布材质,固定无菌纱布。
二、胸穿包的使用流程
胸腔穿刺术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确保患者安全。具体步骤如下:
术前准备
患者评估:通过胸部X线、超声或CT定位穿刺点,常见部位为肩胛下角线第7-9肋间或腋中线第6-7肋间。包裹性积液需结合影像调整。
沟通知情: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过程及并发症(如气胸、血胸),签署知情同意书。
体位调整:患者取坐位(骑跨椅背,前额伏于前臂)或半卧位,重症患者取斜坡卧位,病侧手上举枕于头下。
环境准备:确保操作环境清洁、光线充足,温度22-25℃,湿度50%-60%。急救设备(肾上腺素、氧气等)需在旁。
术中操作
消毒铺巾:以穿刺点为中心,螺旋式消毒3遍(直径≥15cm),待干后铺无菌洞巾。
局部麻醉:用5ml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逐层浸润麻醉穿刺点周围皮肤及胸膜壁层。
穿刺进针:左手固定皮肤,右手持穿刺针沿麻醉路径垂直进针。突破感提示针尖进入胸膜腔,连接50ml注射器缓慢抽液。首次抽液量≤700ml,后续每次≤1000ml。
辅助定位:超声实时观察进针深度和角度,避免损伤肺组织。
引流管置入:若需长期引流,沿导丝置入引流管,连接引流袋,观察液体颜色、量及性质。
术后护理
拔针包扎:拔出穿刺针后,用无菌纱布按压穿刺点5-10分钟,覆盖敷料并胶带固定。
生命体征监测:嘱患者平卧休息,每小时测量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直至病情稳定。
症状观察:警惕持续胸痛、呼吸困难加重、发热等并发症,及时处理。
活动指导:术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保持穿刺点干燥清洁。24小时后逐渐增加活动量,避免重体力劳动。
三、注意事项与风险防控
操作规范: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避免污染。穿刺针、引流管等锐器需放入专用锐器盒。
并发症处理:
气胸:少量可自行吸收,大量需胸腔闭式引流。
血胸:立即停止操作,评估出血量,必要时手术止血。
胸膜反应:患者出现头晕、心悸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抽液,平卧吸氧。
禁忌症:严重肺气肿、广泛肺大泡、病变邻近心脏大血管或胸腔积液量极少者慎用。
四、临床应用价值
胸穿包在胸腔疾病诊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诊断:通过抽取积液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因(如肺癌、结核性胸膜炎)。
治疗:缓解胸腔积液或气胸症状,促进肺复张;对脓胸患者进行冲洗和抗生素注入,加速康复。
术前准备:胸部手术前胸腔减压,降低手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