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一次性导尿管时,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并注意以下关键事项:

一、操作前准备
患者评估
确认导尿指征(如尿潴留、手术需求等),检查尿道有无损伤、狭窄或感染。
评估患者意识状态及配合度,对紧张或疼痛敏感者需加强沟通与安抚。
物品准备
使用一次性无菌导尿包,内含导尿管、洞巾、镊子、消毒棉球、生理盐水、注射器(气囊导尿管用)、无菌手套、集尿袋等。
检查导尿管是否通畅,气囊是否漏气,避免使用损坏器械。
患者体位
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女性屈膝外展,男性平卧,遮挡隐私部位。
清洁外阴,尤其分泌物多者需彻底擦拭。
二、操作中规范
严格无菌操作
操作者戴无菌手套,初步消毒女性阴阜、大小阴唇,男性龟头及冠状沟(由外向内旋转消毒)。
更换手套后铺无菌洞巾,再次消毒尿道口(女性分开小阴唇,男性提起阴茎与腹壁呈60°)。
插入技巧
女性患者:持镊夹取润滑后的导尿管,轻轻插入尿道4-6cm,见尿后再进1-2cm。
男性患者:提起阴茎,插入导尿管至尿道18-22cm(通过尿道狭窄部时稍停顿),见尿后继续插入2-3cm。
动作轻柔:避免用力过度损伤尿道黏膜,遇阻力时勿强行推进,可更换更细导管或请专科医师处理。
固定与连接
气囊导尿管注入生理盐水10-15ml(儿童5-10ml),轻拉确认固定。
连接无菌集尿袋,悬挂于床沿低于膀胱位置,防止尿液反流。
三、操作后护理
预防感染
每日清洁尿道口,集尿袋每周更换,保持管路密闭,禁止随意分离导尿管与集尿袋。
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2000ml以上),增加尿量冲刷尿道。
观察与记录
监测尿液颜色、量及性状,浑浊、血尿或突然无尿需及时处理。
记录置管日期、型号及操作者,长期留置者每2-4周更换导管(硅胶材质可延长至6-8周)。
并发症管理
膀胱痉挛:排除堵塞后热敷下腹或遵医嘱用药。
导管堵塞:定时挤压管道,避免折叠,必要时膀胱冲洗。
拔管困难:确认气囊完全排空,遇阻力时暂停操作并评估原因。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尿道括约肌松弛,操作时动作更需轻柔,避免损伤黏膜。
儿童:选择适当型号导尿管,插入时缓慢推进,减少刺激。
女性月经期:避免导尿,防止感染扩散。
前列腺增生患者:减小尿管口径,或由专科医师操作。
泌尿系统感染者:感染控制后再导尿,防止病情加重。
五、拔管指征与时机
术后患者:通常24-48小时拔管。
长期留置者:每2-4周更换导管(硅胶材质可延长至6-8周)。
拔管前训练:夹闭导尿管,每3-4小时开放一次,促进膀胱功能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