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腔双囊胃管(三腔二囊管)主要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压迫止血,使用时需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下是具体注意事项:

一、操作前准备
患者评估
确认适应症(如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排除禁忌症(如严重心肺功能不全、鼻腔畸形等)。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操作目的、过程及可能风险,取得配合。
物品准备
检查三腔双囊管是否通畅,气囊是否漏气(用注射器向胃囊注气200-300ml、食管囊注气100-150ml,观察有无漏气)。
准备治疗盘、注射器(20ml、50ml)、止血钳、弯盘、液体石蜡、纱布、床边牵引装置(砂袋、滑车牵引固定架)、负压吸引装置等。
标记管腔:在管壁上标记45cm、60cm、65cm刻度,便于插入时定位。
体位与麻醉
患者取半卧位或左侧卧位,头偏向一侧,清除鼻腔分泌物。
用利多卡因胶浆对鼻腔及咽部进行表面麻醉,减轻插管不适。躁动不安者可静脉注射镇静药物。
二、操作中规范
插入管体
润滑管腔:用液体石蜡充分润滑三腔双囊管前端及气囊表面。
经鼻腔缓慢插入,至咽喉部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顺势送管至60-65cm(前额发际至剑突距离+10cm或耳垂-鼻尖-剑突距离+10cm)。
确认位置:通过回抽胃液、注入空气听气过水声或胃管末端置于水中无气泡逸出,确认管端在胃内。
气囊充气与固定
胃囊充气:先向胃囊注入空气150-200ml(压力5.3-6.0kPa),夹闭管口后向外牵拉,至有弹性阻力时(表示胃囊压于胃底贲门部),用0.5kg砂袋通过滑轮牵引固定于床架上。
食管囊充气:若胃囊压迫后仍有出血,再向食管囊注入空气100-150ml(压力4.0-5.3kPa),夹闭管口后继续牵引。
固定管体:用绷带将三腔双囊管固定于鼻孔处,防止移位或脱出。
观察与调整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及鼻腔、口腔分泌物。
定期抽吸胃内容物,观察颜色、性质和量,判断出血是否停止。
通过听诊器确认气囊未误入气管,必要时拍摄X线片验证位置。
三、操作后护理
气囊管理
定时放气:每12小时放松气囊15-30分钟,防止局部黏膜受压过久导致糜烂、坏死。放气前静脉通路需保持通畅,并口服石蜡油润滑管壁。
压力监测:每4-6小时检查气囊压力,若压力不足需及时注气增压。
更换管体:一般每24-48小时更换一次三腔双囊管,防止感染。
并发症预防
窒息预防:若胃囊充气不足或漏气,可能阻塞咽喉部引起窒息,需立即放开气囊口或剪断三腔管放气。
吸入性肺炎预防:加强吸痰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
黏膜损伤预防:避免过度牵拉或气囊压力过高,定期调整牵引角度和重量。
拔管指征与操作
拔管时机:出血停止24小时后,先放去食管气囊气体并放松牵引,观察12小时无出血;再放去胃气囊气体并放松牵引,观察12小时仍无出血,方可拔管。
拔管操作:拔管前抽尽气囊内气体,嘱患者口服石蜡油20-30ml,缓慢拔出三腔管。拔管后24小时内严密观察病情,警惕再出血。
四、特殊情况处理
插管困难:若遇阻力不可强行推进,应退出后调整角度重新插入,或借助胃镜引导。
出血不止:若气囊压迫后仍出血,需考虑急诊手术或内镜治疗(如硬化剂注射、套扎术)。
气囊破裂:若发现气囊内压逐渐减低或不升,可能为漏气或破裂,需立即更换三腔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