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导尿管的正确使用和护理对预防感染、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需从操作前准备、置管过程、日常护理到拔管管理全程规范。以下是具体指南:

一、操作前准备
患者评估
适应症:明确导尿需求(如尿潴留、手术需要、危重患者监测尿量等),避免无指征导尿。
禁忌症:排除尿道损伤、严重泌尿系感染、膀胱挛缩等禁忌情况。
心理准备:向患者解释导尿目的、过程及可能不适,取得配合,缓解焦虑。
物品准备
导尿管选择: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型号(成人男性常用16-18F,女性14-16F)。
无菌物品:一次性导尿包(含导尿管、无菌手套、洞巾、注射器、润滑剂等)、碘伏消毒液、无菌生理盐水、集尿袋、标签。
环境准备:操作环境清洁,必要时使用屏风遮挡,保护患者隐私。
患者体位
男性患者:仰卧位,双腿外展略分开。
女性患者:仰卧位,双腿屈膝外展,暴露会阴部。
二、置管过程
洗手与戴手套
操作前严格手卫生,戴无菌手套,确保无菌操作。
会阴部消毒
男性:从尿道口向外环形消毒,依次为龟头、冠状沟、阴茎体、阴囊,最后消毒肛门周围。
女性:从尿道口向外环形消毒,依次为阴阜、大阴唇、小阴唇、尿道口,最后消毒肛门周围。
消毒剂:使用碘伏或0.1%苯扎溴铵,消毒2-3遍,每次范围不重叠。
导尿管插入
润滑导尿管:用无菌润滑剂充分润滑导尿管前端。
插入深度:
男性:尿道口插入约20-22cm,见尿后再插入2-3cm。
女性:尿道口插入约4-6cm,见尿后再插入1-2cm。
注意事项:
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尿道黏膜。
女性患者插入时需分开小阴唇,暴露尿道口。
见尿后继续推进导尿管,确保气囊部分完全进入膀胱。
气囊注水与固定
注水量:根据导尿管型号注入适量无菌生理盐水(如14F导尿管注水10-15ml,16F注水15-20ml)。
固定方法:
男性:用胶布固定导尿管于大腿内侧。
女性:用胶布固定导尿管于大腿外侧或下腹部。
集尿袋固定于床边,低于膀胱水平,防止尿液逆流。
三、日常护理
保持引流通畅
避免导尿管受压、扭曲或折叠,定期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
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2000-3000ml,以增加尿量,起到自然冲洗作用。
会阴部清洁
每日清洁:用碘伏或温水清洗会阴部及尿道口周围,每日2次,保持干燥。
排便后清洁:及时清洗会阴部,防止粪便污染导尿管。
集尿袋管理
更换频率:每周更换1-2次,如有污染或破损立即更换。
排放尿液:每2-4小时排放尿液1次,避免尿液积聚过多导致反流。
连接管更换:每2周更换1次连接管,防止细菌滋生。
活动与体位
鼓励患者适当活动,但避免过度牵拉导尿管。
翻身或移动时,先固定导尿管,防止脱出或损伤尿道。
四、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尿路感染
表现:发热、寒战、腰痛、尿液浑浊或有异味。
预防:
严格无菌操作。
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尿液逆流。
定期更换集尿袋和连接管。
处理:留取尿培养,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抗生素。
尿道损伤
表现:排尿疼痛、血尿、尿道口溢液。
预防:
选择合适型号的导尿管。
动作轻柔,避免暴力插入。
处理:立即停止导尿,报告医生,必要时行尿道修补术。
膀胱痉挛
表现:下腹部疼痛、尿液外溢、导尿管周围漏尿。
预防:
保持引流通畅,避免膀胱过度充盈。
定期放空集尿袋。
处理:调整导尿管位置,必要时使用解痉药物。
导尿管堵塞
表现:无尿液引出或引出量减少。
预防:
鼓励患者多饮水。
定期冲洗导尿管(遵医嘱)。
处理: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导尿管,若无效需更换导尿管。
五、拔管管理
拔管指征
尿潴留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可自主排尿。
手术患者:术后恢复,无需继续监测尿量。
感染控制:尿路感染治愈,无需留置导尿。
拔管前准备
夹闭导尿管,定期开放(如每2-4小时开放1次),锻炼膀胱功能。
拔管前抽空气囊,避免损伤尿道。
拔管后观察
鼓励患者多饮水,观察排尿是否通畅。
记录首次排尿时间、尿量及有无不适。
若出现排尿困难、尿潴留,需重新评估是否需再次导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