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腔双囊胃管(又称三腔二囊管)在使用时需特别注意以下方面,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操作前准备
检查设备完整性
确认三腔管通畅,进行充气实验,检查胃囊和食管囊是否漏气或变形。
标记管腔刻度(如45cm、65cm处),便于插入时定位。
患者准备
患者取半坐位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
清洁鼻腔,用液体石蜡润滑管体前端及气囊表面,减少插管阻力。
若患者正在呕血,需暂停置管,待呕血停止后再操作。
二、插入与固定
插入深度
成人插入长度为60-65cm(前额发际至剑突距离+10cm),确保管端到达胃内。
插入至咽喉部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顺势送管至标记刻度。
气囊充气与牵引
胃囊充气:先向胃气囊注入150-200ml空气(压力50-60mmHg),夹闭管口后向外轻提,至有弹性阻力时固定。
食管囊充气:若胃囊压迫后仍有出血,再向食管气囊注入100-150ml空气(压力30-40mmHg)。
牵引固定:用0.5kg重物通过滑轮牵引,牵引角度30°-45°,防止气囊上滑引起窒息。
三、使用中监测
生命体征观察
密切监测患者呼吸、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警惕气囊压迫导致的气道受阻或心律失常。
出血情况评估
定时抽吸胃内容物,观察颜色及量。若抽出新鲜血液,提示止血效果不佳,需调整气囊压力或位置。
气囊压力管理
每4-6小时检查气囊压力,防止漏气或破裂。
每隔12小时放松食管气囊10-20分钟,每24小时放松胃气囊一次,避免局部黏膜压迫坏死。
四、并发症预防
黏膜损伤
避免气囊充气过量(胃囊≤300ml,食管囊≤200ml),防止黏膜缺血坏死。
定期润滑鼻腔,减少管壁摩擦。
误吸与窒息
保持患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鼻分泌物。
若胃囊滑出阻塞咽喉部,立即剪断三腔管放气。
吸入性肺炎
禁止患者吞咽痰液或分泌物,必要时行吸引器吸痰。
五、拔管与后续护理
拔管指征
出血停止24小时以上,先放空食管气囊,观察12-24小时无出血后,再放空胃气囊。
拔管前口服20-30ml石蜡油,润滑管壁防止黏膜撕裂。
拔管后观察
继续监测生命体征及出血情况,警惕再出血。
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感染。
六、特殊情况处理
气囊漏气或破裂
立即更换三腔管,避免止血失败。
患者不耐受
若出现胸骨后不适、恶心或呼吸困难,检查气囊位置及充气量,必要时调整。
持续出血
若放气后出血复发,需重新充气压迫或考虑急诊手术(如断流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