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二者在临床应用场景、设计细节及功能侧重点上存在差异,不能完全等同。具体分析如下:

一、核心功能与原理的共性
物理压迫止血机制
两者均通过向球囊内注入生理盐水或空气使其膨胀,对子宫内壁产生均匀压力,通过机械压迫促进血管闭合和凝血。例如,产后止血球囊通过充盈后贴合宫腔形态,产生由内向外的静水压(大于子宫动脉压),实现快速止血;球囊子宫支架在宫腔粘连分离术后,通过物理支撑维持宫腔形态,防止创面接触导致的二次粘连。
材料与生物相容性
两者多采用医用硅胶或聚氨酯等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适应宫腔生理结构,减少对组织的刺激和损伤。
二、临床应用场景的差异
一次性使用子宫止血球囊
主要用途:专为产后出血设计,适用于宫缩乏力、胎盘位置异常(如前置胎盘)、胎盘粘连等引起的急性出血。
操作特点:通常在分娩后立即使用,通过阴道插入子宫,注入300-500ml生理盐水,压迫宫壁止血。若24小时内无出血,需取出球囊。
优势:操作简单、止血迅速,可作为应急手段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减少手术率(如子宫切除)。
球囊子宫支架
主要用途:
产后出血:与止血球囊功能类似,但可能更强调对子宫收缩乏力的辅助治疗。
宫腔粘连预防:在宫腔镜手术后(如人工流产、分离粘连),通过隔离内膜创面防止复发,促进内膜修复。
操作特点:
放置时间可能更长(如术后24-48小时),部分设计具备引流功能,可同步排出宫腔积血。
用于粘连预防时,需注入少量生理盐水(如3-6ml),使球囊呈倒三角形贴合宫腔。
优势:
在粘连预防中,机械支撑功能可降低再粘连率至92%,促进内膜再生和月经周期恢复。
操作微创,多数情况下无需全身麻醉,可在超声引导下完成。
三、设计细节与功能侧重点
止血球囊
设计重点:贴合产后宫腔形态,充盈后完全覆盖子宫内壁,确保止血效果。
附加功能:部分产品配备双腔导管,保障宫腔内血液流出,避免掩盖病情。
球囊子宫支架
设计重点:
用于粘连预防时,采用倒三角形设计,更好适应宫腔生理结构。
表面光滑,减少组织摩擦,降低纤维蛋白附着风险。
附加功能:
均匀压力为宫腔创造稳定环境,促进内膜细胞再生和迁移。
部分产品具备引流功能,同步排出积血,减少感染风险。
四、术语使用与临床语境
术语混淆原因:部分产品(如“一次性使用产后止血球囊”)在名称中同时包含“球囊”和“子宫支架”元素,导致概念交叉。
临床区分建议:
若产品主要用于产后急性出血,强调“止血”功能,可称为“止血球囊”。
若产品用于宫腔粘连预防或术后支撑,强调“支架”功能,可称为“球囊子宫支架”。
具体选择需结合产品说明书和临床适应症,避免一概而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