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华星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官网!

江苏省华星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

188-5252-8877

产品中心

PRODUCT

全国服务热线

188-5252-8877

从“粗放”到“精准”:骨穿包如何重塑血液病诊疗流程

发布时间:2025-11-05


在血液科与肿瘤科的诊疗场景中,骨髓穿刺(简称“骨穿”)曾是一场“粗放式”的考验:医护人员需从多个器械柜中拼凑穿刺针、注射器、消毒用品,反复核对工具是否齐全;患者则躺在检查床上,因等待时间过长而焦虑不安;术后,污染的器械需经过浸泡、清洗、灭菌等多道流程,既耗时又存在交叉感染风险……而如今,一款名为“骨穿包”的集成化工具,正以“全流程标准化、操作精准化、感染防控闭环化”的革新,重塑血液病诊疗流程,成为临床医生与患者的“双重守护者”。

 

一、痛点破局:从“东拼西凑”到“一键开启”

1. 术前准备:效率提升3倍,患者等待时间缩短

传统骨穿操作前,医护人员需提前30分钟准备器械:从无菌柜中取出骨穿刺针、20ml注射器、骨髓标本瓶,再到消毒区拿取碘伏棉球、无菌纱布,最后检查手套、止血带等用品。一旦漏拿某样器械,又得重新奔波寻找,导致患者等待时间延长。

 

而骨穿包的出现,彻底解决了这一痛点。打开密封包装,从穿刺操作到术后护理的所有用品“一应俱全”:专用骨穿刺针(根据临床需求配备不同规格)、带刻度的注射器(精准抽取骨髓液)、无菌骨髓采集管(含抗凝剂)、碘伏消毒棉球(独立小包装)、无菌纱布块、医用胶布、一次性无菌手套,甚至术后按压止血的无菌棉垫都已备好。更贴心的是,这些配件按操作顺序分区摆放——消毒用品在最外层,穿刺核心器械在中间层,术后护理用品在内层。医护人员无需整理器械,开箱后可直接按流程操作,术前准备时间从20分钟缩短至5分钟。

 

案例:某三甲医院血液科护士反馈:“以前一天最多做6例骨穿,现在能处理10例,患者等待时间减少60%,科室诊疗效率大幅提升。”

 

二、操作革新:从“经验依赖”到“精准可控”

1. 穿刺深度:刻度针管+锋利针尖,降低操作风险

血液病患者常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或骨质改变(如肿瘤侵犯导致骨质硬化),传统骨穿针因针体钝涩或深度控制不当,易导致反复穿刺,增加患者痛苦。骨穿包针对这一痛点,优化了工具设计:

 

锋利菱形针尖:轻松穿透坚硬骨质,避免因针尖不锋利导致的取样失败。例如,肺癌骨转移患者骨质硬度不均,使用骨穿包后,90%以上的操作可一次成功,患者反馈“痛感明显减轻”。

刻度针管:精准控制穿刺深度(成人常用深度22-23cm),尤其对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可避免穿刺过深损伤内脏。

2. 同步取样:穿刺针+活检针,一次操作完成两项检查

血液病患者常需同时进行骨髓液细胞学检查(观察肿瘤细胞)和骨髓组织病理学分析(判断肿瘤浸润深度)。传统操作需分两次进行,患者需承受两次穿刺的痛苦。骨穿包通过集成穿刺针与活检针,实现“一次穿刺,双重取样”:

 

穿刺针:抽取骨髓液,用于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检测。

活检针:获取骨髓组织,用于病理学分析(如判断浆细胞浸润范围)。

案例:一位疑似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通过骨穿包内的穿刺针抽取骨髓液,发现了异常浆细胞;再用活检针获取组织,明确了浸润范围,整个过程仅用20分钟,为后续化疗方案的制定争取了时间。

 

三、感染防控:从“反复消毒”到“全程无菌闭环”

1. 一次性使用:杜绝交叉感染风险

传统非一次性骨穿器械需经过浸泡、清洗、灭菌等多道流程,存在“二次污染”风险(如灭菌后器械在开放式器械柜中接触空气细菌)。骨穿包采用“一次性使用”设计,从生产到使用形成“全程无菌闭环”:

 

生产环节:所有配件经严格无菌处理,装入专用无菌包装袋(多层复合膜材质,阻隔细菌、病毒和灰尘)。

运输环节:全程冷链或无菌箱保存,避免包装袋破损。

使用环节:医护人员只需检查包装袋是否完好(破损、漏气则判定为污染,禁止使用),确认后拆开包装,取出的器械均处于无菌状态,无需额外消毒。

数据:某医院感染控制科统计显示,引入骨穿包后,骨穿相关感染发生率从1.2%降至0.1%,极大提升了诊疗安全性。

 

2. 术后处理:从“耗时耗力”到“即弃即安”

传统非一次性器械使用后,需专人负责清洗、灭菌、收纳,整个过程耗时1小时以上。骨穿包使用后可直接丢弃,医护人员无需处理污染器械,可将更多时间用于患者护理和标本检测。

 

案例:某基层医院护士坦言:“以前每天花在清洗骨穿器械上的时间要1个多小时,现在这笔时间省下来了,能更专注地做好患者护理。”

 

四、场景适配:从“单一功能”到“全流程覆盖”

1. 肿瘤科:化疗疗效监测的“精准助手”

对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造血系统肿瘤,以及肺癌、乳腺癌等可能发生骨髓转移的实体瘤,骨髓检查是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骨穿包针对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骨质改变”的特点,优化配置:

 

低损伤取样针:减少化疗初期患者骨髓抑制期的出血风险。

细胞保护液:保持样本活性,提高微小残留病灶(MRD)检测准确性。

多指标检测配套工具:同时适配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遗传学检测的样本分区管,避免多次穿刺。

案例:一位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通过骨穿包内的活检针获取骨髓组织,病理检测发现异型细胞,结合免疫组化明确肿瘤来源,为后续靶向治疗提供了依据。

 

2. 血液科:儿童患者的“友好伙伴”

儿童患者对骨穿的恐惧心理较重,且需多次进行骨髓检查(如化疗后复查)。骨穿包针对这一需求,优化设计:

 

细针麻醉:直径0.3毫米的麻醉针,注射时痛感轻微。

透气亲肤敷料:减少长期使用导致的皮肤过敏。

样本容器颜色标签:红色管装骨髓液、蓝色管装固定液,避免样本混淆。

案例:某儿童血液科护士反馈:“以前用零散工具,准备时间长,孩子哭闹不止;现在用骨穿包,操作快,加上细针麻醉,很多孩子做完后说‘没想象中疼’。”

 

五、未来展望:智能骨穿包的“进化之路”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骨穿包正在向“智能化”方向升级:

 

更细的活检针:减少对患者骨质的损伤,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

便捷的样本标记系统:通过二维码或芯片记录患者信息,避免样本混淆。

AI辅助定位:结合超声或CT影像,引导穿刺针精准到达目标部位,提高一次成功率。

结语:一场工具革新,重塑医疗温度

“粗放”到“精准”,骨穿包的革新不仅是工具的升级,更是医疗理念的进步——它以“患者为中心”,通过集成化设计减少痛苦,通过无菌化防护保障安全,通过智能化升级提升效率。对医护人员而言,它是“省时省力”的得力助手;对患者而言,它是“少痛少险”的安心保障。在精准医疗的时代,骨穿包正以小小的身躯,承载着大大的使命,为血液病诊疗流程注入更多温度与希望。

骨穿包.jpg

X江苏省华星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huaxingplh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