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华星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官网!

江苏省华星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

188-5252-8877

产品中心

PRODUCT

全国服务热线

188-5252-8877

肿瘤科医生的选择:骨穿包为何成为骨髓检查的“标配工具”?

发布时间:2025-11-05


——从“零散操作”到“精准诊疗”的医疗革命

 

在肿瘤科的诊疗场景中,骨髓检查是确诊血液系统肿瘤、评估病情进展、制定治疗方案的核心环节。然而,传统骨髓穿刺操作中,医护人员需从多个器械柜中拼凑穿刺针、注射器、消毒用品,反复核对工具是否齐全;患者则因等待时间过长而焦虑不安;术后,污染的器械需经过多道流程处理,既耗时又存在交叉感染风险……而如今,一款名为“骨穿包”的集成化工具,正以“全流程标准化、操作精准化、感染防控闭环化”的革新,成为肿瘤科医生手中的“诊疗利器”,重塑骨髓检查的效率与安全性。

 

一、精准诊断:从“经验依赖”到“细胞级分辨”

1. 肿瘤分型与分期的“金标准”

骨髓是肿瘤细胞转移的“重灾区”。对于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系统肿瘤,以及肺癌、乳腺癌等实体瘤的骨髓转移,骨穿包通过集成穿刺针与活检针,实现“一次穿刺,双重取样”:

 

穿刺针:抽取骨髓液,用于细胞形态学检查(观察肿瘤细胞形态、比例),辅助区分急性/慢性白血病、霍奇金/非霍奇金淋巴瘤等亚型。例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液中,原始淋巴细胞比例常超过20%,而慢性白血病患者则以成熟细胞为主。

活检针:获取骨髓组织,用于病理学分析(判断肿瘤细胞浸润深度、组织结构破坏程度)。一位肺癌骨转移患者通过骨穿包内的活检针获取组织,病理显示“腺癌细胞成片浸润,骨小梁破坏”,直接确诊为IV期肺癌,为后续靶向治疗提供了依据。

2. 基因与分子检测的“样本库”

肿瘤治疗已进入“精准时代”,基因突变检测(如BCR-ABL融合基因、EGFR突变)是靶向治疗的前提。骨穿包内的样本容器采用“抗凝管+固定液”双管设计,红色管装骨髓液(用于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表型),蓝色管装组织样本(用于PCR检测基因突变),避免样本交叉污染。某肿瘤医院统计显示,使用骨穿包后,基因检测样本合格率从85%提升至98%,减少了因样本质量导致的重复穿刺。

 

二、效率提升:从“耗时耗力”到“分钟级操作”

1. 术前准备:从“20分钟”到“5分钟”

传统骨穿操作前,医护人员需提前30分钟准备器械:从无菌柜中取出骨穿刺针、20ml注射器、骨髓标本瓶,再到消毒区拿取碘伏棉球、无菌纱布,最后检查手套、止血带等用品。一旦漏拿某样器械,又得重新奔波寻找,导致患者等待时间延长。

 

骨穿包的出现彻底解决了这一痛点。打开密封包装,从消毒用品到术后护理的所有用品“一应俱全”:专用骨穿刺针(根据临床需求配备不同规格)、带刻度的注射器(精准抽取骨髓液)、无菌骨髓采集管(含抗凝剂)、碘伏消毒棉球(独立小包装)、无菌纱布块、医用胶布、一次性无菌手套,甚至术后按压止血的无菌棉垫都已备好。更贴心的是,这些配件按操作顺序分区摆放——消毒用品在最外层,穿刺核心器械在中间层,术后护理用品在内层。医护人员无需整理器械,开箱后可直接按流程操作,术前准备时间从20分钟缩短至5分钟。

 

案例:某三甲医院肿瘤科护士反馈:“以前一天最多做6例骨穿,现在能处理10例,患者等待时间减少60%,科室诊疗效率大幅提升。”

 

2. 术中操作:从“反复穿刺”到“一次成功”

肿瘤患者常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或骨质改变(如肿瘤侵犯导致骨质硬化),传统骨穿针因针体钝涩或深度控制不当,易导致反复穿刺,增加患者痛苦。骨穿包针对这一痛点,优化了工具设计:

 

锋利菱形针尖:轻松穿透坚硬骨质,避免因针尖不锋利导致的取样失败。例如,肺癌骨转移患者骨质硬度不均,使用骨穿包后,90%以上的操作可一次成功,患者反馈“痛感明显减轻”。

刻度针管:精准控制穿刺深度(成人常用深度22-23cm),尤其对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可避免穿刺过深损伤内脏。

三、感染防控:从“二次污染”到“全程无菌闭环”

1. 一次性使用:杜绝交叉感染风险

传统非一次性骨穿器械需经过浸泡、清洗、灭菌等多道流程,存在“二次污染”风险(如灭菌后器械在开放式器械柜中接触空气细菌)。骨穿包采用“一次性使用”设计,从生产到使用形成“全程无菌闭环”:

 

生产环节:所有配件经严格无菌处理,装入专用无菌包装袋(多层复合膜材质,阻隔细菌、病毒和灰尘)。

运输环节:全程冷链或无菌箱保存,避免包装袋破损。

使用环节:医护人员只需检查包装袋是否完好(破损、漏气则判定为污染,禁止使用),确认后拆开包装,取出的器械均处于无菌状态,无需额外消毒。

数据:某医院感染控制科统计显示,引入骨穿包后,骨穿相关感染发生率从1.2%降至0.1%,极大提升了诊疗安全性。

 

2. 术后处理:从“耗时1小时”到“即弃即安”

传统非一次性器械使用后,需专人负责清洗、灭菌、收纳,整个过程耗时1小时以上。骨穿包使用后可直接丢弃,医护人员无需处理污染器械,可将更多时间用于患者护理和标本检测。

 

案例:某基层医院护士坦言:“以前每天花在清洗骨穿器械上的时间要1个多小时,现在这笔时间省下来了,能更专注地做好患者护理。”

 

四、场景适配:从“单一功能”到“全流程覆盖”

1. 实体瘤转移:肺癌、乳腺癌的“骨髓侦察兵”

肺癌、乳腺癌等实体瘤易通过血液转移至骨髓,导致贫血、血小板减少等症状。骨穿包内的活检针可获取骨髓组织,通过病理学分析明确转移灶来源。例如,一位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出现不明原因贫血,通过骨穿包内的活检针获取组织,病理显示“腺癌细胞浸润”,确诊为骨髓转移,及时调整了治疗方案。

 

2. 血液肿瘤监测:白血病的“疗效晴雨表”

白血病患者需定期进行骨髓检查,监测微小残留病灶(MRD)。骨穿包内的样本容器采用“抗凝管+固定液”双管设计,红色管装骨髓液(用于流式细胞术检测MRD),蓝色管装组织样本(用于PCR检测基因突变)。某医院统计显示,使用骨穿包后,MRD检测样本合格率从80%提升至95%,减少了因样本质量导致的重复穿刺。

 

五、未来展望:智能骨穿包的“进化之路”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骨穿包正在向“智能化”方向升级:

 

更细的活检针:减少对患者骨质的损伤,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

便捷的样本标记系统:通过二维码或芯片记录患者信息,避免样本混淆。

AI辅助定位:结合超声或CT影像,引导穿刺针精准到达目标部位,提高一次成功率。

结语:一场工具革新,重塑医疗温度

“零散操作”到“精准诊疗”,骨穿包的革新不仅是工具的升级,更是医疗理念的进步——它以“患者为中心”,通过集成化设计减少痛苦,通过无菌化防护保障安全,通过智能化升级提升效率。对肿瘤科医生而言,它是“省时省力”的得力助手;对患者而言,它是“少痛少险”的安心保障。在精准医疗的时代,骨穿包正以小小的身躯,承载着大大的使命,为肿瘤诊疗流程注入更多温度与

骨穿包.jpg

X江苏省华星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huaxingplh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