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护理中,输注泵是控制药物精准输注的“生命卫士”。然而,流量不准、滴速异常等问题却可能让治疗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引发药物过量或不足的风险。据统计,约46%的输注泵不良事件与流量控制异常直接相关,而其中70%可通过规范操作和定期维护避免。本文将结合临床案例与专家建议,教你用3步排查法快速定位问题,保障用药安全。
第一步:检查管路与耗材——细节决定成败
问题场景:
护士小李在巡房时发现,某患者输注泵显示流速为50mL/h,但实际液体滴速明显偏慢。检查后发现,问题竟出在未使用专用输液管上。
排查要点:
专用管路匹配性:
输注泵的流量精度高度依赖配套管路。不同品牌的输液管在弹性、内径、材质上存在差异,非专用管路可能导致流速误差超标(如±10%以上)。
解决方案:优先使用输注泵厂家指定的专用管路;若需替代,需通过流量校准验证误差范围。
管路安装规范性:
管路受压、打折或未卡紧泵门,均会引发流速波动。
检查技巧:
观察管路是否自然平直,避免与床沿、设备缠绕;
确保泵门完全闭合,管路卡入指定槽位;
患者体位改变时(如翻身、坐起),需重新检查管路状态。
管路老化与破损:
长期使用的管路可能因硅胶老化导致弹性下降,引发流速不稳。
预防措施:
定期更换管路(建议每24-48小时更换一次);
避免重复使用一次性管路。
第二步:校准设备参数——技术是核心保障
问题场景:
某医院输注泵在季度检测中发现,多台设备流速校准后仍超差。经排查,问题源于未定期标定且校准方法错误。
排查要点:
流量校准的必要性:
输注泵内部机械部件(如蠕动块、弹簧)随使用时间延长会磨损,导致流速漂移。未定期校准的设备,流速误差可能超标2-3倍。
校准周期:建议每6-12个月进行一次专业校准;高风险科室(如ICU)可缩短至3个月。
校准方法与工具:
使用符合标准的检测仪(如FLUKE IDA-4 PLUS),按以下步骤操作:
步骤1:连接检测仪与输注泵,选择校准点(如15mL/h、50mL/h、300mL/h);
步骤2:启动输注泵,待流速稳定后记录检测仪数据;
步骤3:计算相对示值误差(公式:误差=(实测值-设定值)/设定值×100%),若超差(如±6%以上),需调整校准参数或维修。
软件与算法问题:
部分输注泵因软件故障(如算法错误、启动延迟)导致流速失控。
解决方案:
联系厂家更新固件;
避免使用非官方软件修改参数;
记录故障代码,便于工程师快速定位问题。
第三步:规范操作与培训——人为因素不可忽视
问题场景:
新入职护士小张在操作输注泵时,误将“水止”关闭,导致患者瞬间过流,引发心率加快。
排查要点:
操作流程标准化:
开机前检查:确认电源、管路、参数设置无误;
运行中监测:每15-30分钟巡视一次,观察流速、压力报警及患者反应;
关机后处理:关闭水止、断开电源,避免残留液体回流。
报警信号处理:
输注泵报警是风险预警的关键,但30%的误报警源于操作不当。
常见报警及处理:
阻塞报警:检查管路是否打折、针头是否堵塞;
气泡报警:排除管路气泡,清洁气泡探测器;
完成报警:确认药液输注完毕,避免重复设定。
人员培训与考核:
定期组织输注泵操作培训,重点考核:
专用管路安装;
报警信号识别与处理;
应急情况(如断电、流速异常)的处置流程。
结语:从细节到系统,筑牢用药安全防线
输注泵流量不准的背后,是管路、设备、操作三者的综合作用。通过3步排查法——检查管路耗材、校准设备参数、规范操作流程,可有效降低90%以上的流量异常风险。医疗机构应建立输注泵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从采购验收、日常使用到报废淘汰,每一环节都需严格把控。




